例,孫為民覺得也只有這樣做廉軍才有可能把場仗打下去。
當年,蒙古軍西征的時候只有二十多萬人,但一路西去刀鋒直指歐洲所過之處無不降伏,就是因為蒙古軍很會攻城,而且他們很好的解決了萬里遠征糧資補給艱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軍糧從來都是就地搶劫來的。
關於就地搶糧的做法其實並不是蒙古軍發明的,只是他們做的比較徹底罷了。
孫子兵法中言道: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這是在說:擅與用兵的人從不再次出征,也不三次運糧,糧草從來都是在敵國徵用。這是因為,要是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貧苦、物價飛長,國力也會漸漸衰竭。所以好的將領必須要學會去從敵國補給糧草,因為吃敵人的一斗糧就可以抵的上自己國家運來的二十鬥。關於一斗比二十斗的說法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試想千里迢迢的運送一斗糧到前線的花費確實可以買上二十鬥糧食了。說白了就是要學會從百姓口中搶糧。
所以說,戰爭打的就是金錢,就地搶劫百姓糧食的事情在戰爭年代是很普通的現象,不去搶才奇怪。所以,廉軍要想打持久戰也必然會這樣做,他們撤退就是為趁附近沒有敵軍的時候儘快搶糧,為日後的持久攻城做準備。
但說到持久戰情況下的攻城法,就不得不說說蒙古軍的攻城方法了。其實,當時蒙古軍攻城的時候往往都是歷時數月之久才能破城,而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勇猛無比一戰破城,他們的傷亡其實一直都不是很大。
要知道,當時的西亞可是宗教氛圍很濃重的地方,經常會上演全城戰致最後一人也不投降的悲壯場面,但即便如此也抵擋不住蒙古軍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當時蒙古軍的攻城戰打的相當聰明。
蒙古軍每到一個地方前總是先不急著攻城,而是先將所攻城池附近都清理乾淨,一邊搶劫軍資、軍糧為己所用,一邊把所有的百姓統統的趕進城去。這樣,城中就會出現人滿為患的情況,很自然的也會出現饑荒、瘟疫還有民亂等。蒙古軍總是等城中哀鴻遍野、士卒無力再戰的時候才會大舉攻城,所以才會無往不利。
總的來說蒙古軍是很少會攻打堅固的城池,他們總是先想辦法將城中搞到疲憊不堪才會下手。他們為了達到這點甚至在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使用過細菌戰,把軍中患瘟疫死的人都扔到城下去故意引發城中爆發瘟疫,等城裡的人死的差不多的時候他們才去攻城。
所以說,蒙古軍所向無敵的原因遠不是人們想象的勇猛之說,而是很徹底的貫徹了兵法詭道的原則,不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時候他們絕不會輕易出手,他們總是很有耐心,而且不羞敗走,為了勝利能做到真正的不則手段,兵法詭詐之道用的相當徹底。(關於蒙古軍西征和後來的長子軍徵歐洲那兩次戰例老頭就不多說了,大家要是隻針對戰法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研究下,算是長長學問也好。其實,大家拋開種種因素仔細分析下就會發現,任何的成功都有著它很充足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本質吧,想看清楚其實不難。)
以上的種種孫為民想的很清楚,他明白廉軍真撤退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廉王現在的處境很微妙,他要是不能攻陷京城的話就只會落個天下共伐的臭名。所以,廉軍的攻城戰還是會繼續下去的,現在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方法而已。廉軍在學習蒙古軍的辦法去搶糧、圍城完了等待機會。
孫為民把自己的想法說完,劉至考慮了很長時間,猶豫道“廉軍搶糧那是一定會發生的,但驅趕百姓進城。。。。。。我想不會吧?”看來劉至還是不大相信孫為民的話。
孫為民聽了劉至的話低頭不語,默默的摸著手中的茶杯,暗暗自語道“怎麼不會。。。。你個老東西可能沒想到吧,我正要去給廉軍送信去!”。
“叫你們沒事算計我,我看現在你們還有沒有力氣再折騰!”孫為民揭開茶杯輕輕的吹著,心中已經做好了打算。
(很多書友說看不懂這章,我就改了改,以後儘量不引用古文了。對不起大家了只有一更。明天上午11點還有一更,晚上10點一更。)
第一百二十六章 越亂越好
孫為民和老丞相劉至討論難民的事情其實有他自己的用意,當他意識到廉軍的意圖後馬上便想到了好幾個應對的方法,所以他才會神色不定的考慮了一會,最終他還是採取了對自己和民眾都最為有利的方法,他要將附近百姓都引到京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