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等族雖然人口不多,但是牛羊成群,馬匹無數,擊敗他們這些資源就都淪為了大唐的財富,又能讓大唐多出一支騎兵來,這對於大唐未來一路向西發展可是大有裨益,這也是李密下定決心要徹底擊敗這些異族的原因之一。
在這東北之地,雖然奚族等族現在還比較弱小,但是李密不會忘記在後世的歷史上可是會出現一個強大的族群,給華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此時若是能將這些族群全部改造成為漢民族的一員,那可是一件大功德了。
這些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骨子裡就有一種不安分的因素,放任他們的存在實為不智,只有讓他們的文明也變成農耕文明,才能徹底消除這不安分的因素。
憑藉單雄信率領的十萬騎兵,必定會如同犁庭掃穴般讓這些族群寸草不生,他們就算是想要逃也只能往更北邊而去,哪裡環境更為惡劣,去了哪裡很少有人能夠活下去。
半月後。
在這半個月的時間從北邊南逃而來的百姓有數十萬人,這些人全部湧入了國內城,當地的官員按照李世民的吩咐妥善安置了這些人。
在這半個月內高句麗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世民稱帝了,本來他是不同意的,但是長孫無忌卻讓高句麗的貴族,甚至包括高建武,還有高句麗的軍隊都一起懇求李世民登基稱帝,萬般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好登基為帝,遙尊自己的父皇為太上皇,冊封自己死去的大哥為文帝。
李世民登基後保留了高氏王朝的宗廟,高建武被他封為高陽王,可以享受和皇帝一樣的待遇,高氏族人也有數人被封王,這算是李世民對高氏特別施恩了。
此舉讓那些高氏族人心中的不滿降低了不少。
高句麗的那些將領幾乎全部投靠了李世民,李世民保留了他們的位置,而高隆海則是成為了大齊右將軍,和左將軍李道宗一起負責統帥三軍,並在軍中設立了左右監軍,宋安任左監軍,周俊任右監軍。
作為最先投靠李世民的家族,李氏家族族長成為了戶部尚書,李宗旺成為了高句麗那十萬降兵的將軍,負責統領這十萬大軍駐紮在平壤城外,保護平壤城的外圍。
而平壤城內則是駐紮著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裡面其中八萬是齊軍精銳,剩下的兩萬則是李道宗在高句麗招收的,這段時間正在加緊訓練他們。
趁著大唐還未攻來,李世民這段時間在親兵統領韓鈺的保護下,在高句麗南方諸城之間進行巡視,所到之地減免稅賦,重新分田地,一時間民心向齊,百姓們一派歡欣鼓舞,從這些地方離開時,百姓們自發地排成長龍將李世民送出城。
高氏經營高句麗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財富和糧食儲備都成為了李世民收買民心的重要利器,那些貧困的家庭都受到了救濟,百姓們家有餘糧,人心安定,很少有叛亂髮生,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巡視完南方諸城後,李世民就立刻返回了平壤城,因為大唐的軍隊已經出現在國內城外,隨時都會對國內城發起進攻,現在自然是需要李世民坐鎮平壤城,隨時準備支援國內城。
高句麗皇宮。
李世民剛回到宮中就叫來了長孫無忌,向他了解唐軍的最新動向。
“陛下,現在唐軍到達國內城外的大軍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他們目前已將國內城方圓兩百里清掃一空,那些因為年老體弱沒有進入國內城的百姓被唐軍強制遷移到了大軍的後面,並對他們實施嚴格管制,就算是一隻蒼蠅也休想輕易突破唐軍的封鎖。”
李世民微微點頭道:“這一點朕也早就想到了,只是不知唐軍會如何對待國內城。”
“這三十萬唐軍似乎並沒有攜帶什麼攻城利器,短期內似乎無法對國內城發起強攻,只要李道宗將軍堅守城池,唐軍就難有作為。”
李世民對李道宗下達的命令就是死守,沒有他的命令無論如何都不得出城和唐軍決戰。
對於人數上佔據優勢的唐軍來說自然是出城決戰最為有利,對敵軍有利的事情就堅決不做,這也是出於弱勢時無可奈何的選擇。
現在國內城擁有駐軍十五萬,其中十萬屬於齊軍的老兵,另外五萬則是臨時組織起來的,這五萬人只能充當輔兵的角色,和城中百姓一起運送物資,協助十萬齊軍守城。
國內城作為高句麗曾經的都城備受高句麗重視,因此此城的城牆在歷史上不斷進行加高,高度達到了五丈,護城河寬一丈,擁有四座城門,為了便於防守,李道宗下令拆毀了三座城門,只留下了背靠鴨綠江的南門,南門緊鄰鴨綠江地域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