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這一基礎不存在了,那麼《倫敦協議》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1884年第一次布林戰爭結束三年後,克魯格總統親往倫敦和英國政府達成了一份和平協議,英國在該協議上承認了德蘭士瓦的布林人的獨立地位,但是也留下了所謂領主權的潛在爭議。英國對該權力的解釋為:德蘭士瓦共和國在外交上必須接受英國的指導,或者說該國並不具備外交主權。
當然,雖然英國政府這樣解釋,不過其他歐洲各國普遍認為德蘭士瓦是一個獨立國家,後者常駐海牙的外交代表萊德斯在德國、法國甚至俄國都享有公使的地位。
“這個訊息我也已經注意到,不過在事情沒有明確之前,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過早的採取行動。”塔列朗道。
“這麼說,您是希望利用布林人考驗一下英國陸軍的實力了?”
“當爭執已經發生,尋求和平總是需要代價,也許讓雙方都流點血才能迎來真正的和平。所以,我認為我們兩國不應就此事對英國提出過分的要求。”
“如果我國再後退一步,僅僅取得葡屬西非殖民地和維德角群島您覺得是否過分?”為了儘可能和法國人達成一致行動,比洛主動降低了對英國的要價。他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堅持要獲取葡屬非洲的全部殖民地的,為此他鼓勵法國對魁北克提出主權要求。不過,塔列朗似乎擔心那會有爆發戰爭的危險,所以沒有直接答應。
“維德角群島的位置十分重要,掌握著非洲至歐洲的海上通道,這顯然會使英國感到不安。而且就我所知,英葡兩國在兩年前曾簽署一份密約,在協議中英國重申了保護葡屬海外領地的古老承諾。所以,我覺得對葡屬殖民地直接提出領土要求似乎不是個好辦法,這會讓英國政府感到十分難辦。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透過經濟的手段間接控制葡屬殖民地,但也應僅僅限於羅安達,因為只有那裡和德國在非洲的領地接壤。”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要求,想必英國會很愉快的接受。所以,閣下的提議我本人覺得缺乏實質意義,不過,我會將您的原話帶回柏林,請我們的國王做最終的決定。”
比洛前腳剛離開巴黎,英國人後腳就到了,來訪的是英國新任外長金伯利。
關於是否以武力最終解決布林人的問題,英國保守黨內部發生了一次不太嚴重的分歧,反對動武的外交大臣格雷辭去外長職務。而後,隸屬於自由黨帝國派的著名外交官金伯利受邀加入貝爾福內閣,成為英國新任外交大臣。這一超黨派的新內閣也標誌著英國上下對於解決布林問題的決心。
自由黨方面之所以痛痛快快的支援保守黨的強硬政策主要在於英國民眾普遍對布林問題十分關心,並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蘭德金礦在倫敦上市的公司就有五家之多,其股票的持有者遍及英國各地,所以普通民眾對於南非的熟悉和關心超過了非洲的任何地區。
再說比洛回到柏林後,將巴黎談判的情況如實彙報給威廉。南非地區是威廉在世界上除歐洲以外最關心的地區,布林人則是威廉除德國人之外最關心的一個民族。
所以,當危機爆發後,任何有關的情報都要一絲不漏的彙報給他。
“塔列朗做事張弛有度,頗有俾斯麥首相昔日的風範啊!”聽了比洛的彙報後,威廉不禁稱讚道。
“我在提起魁北克時,他似乎毫不在意的樣子。”比洛道:“不僅如此,這個狡猾而又可惡的塔列朗,竟然已經忘記了我們在古巴危機中對他們的恩惠,並且厚顏無恥的違背了雙方業已達成的共同對抗英國的共識。”由於法國之行年未能完成任務,比洛提起塔列朗就一肚子火,說起話來也口不擇言了。
“話也不能這麼說,布林問題並非英德兩國的直接對抗,而且把該地區作為我國的勢力範圍也是說不通的。既然如此,法國是否支援我國或者支援的程度都由他們決定。”
“那麼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如果單獨和英國談判估計很難取得希望的結果。”比洛稍微平靜了一下說道。
“法國人不肯配合,那就只有我們單獨行動了。”威廉道。
“那會不會風險過大?我國如果單獨對抗英國,將難以在海上和對手爭鋒,如果以俄國作為威脅,恐怕法國不會坐視。所以,在我看來當前依然應該努力和法國達成一致,即便僅僅得到有限的利益也在所不惜。”一直在一旁沉默不語的赫伯特分析道。
“首相,您的看法呢?”說著,威廉將目光轉向瓦德西。
“從目前的局勢看,英國似乎是下定決心要把不聽話的布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