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兵源從來不是問題,無論為誰作戰都是一樣。”
這一可靠的訊息再次堅定了俄國保持中立的決心。
不過,俄國也沒有閒著,按照之前和法國的約定。俄國計劃在義大利開戰後出兵外高加索,奪取西亞美尼亞並在中東腹地建立一個親俄的庫爾德人國家。
德奧兩國在中東沒有利益,自然十分配合的默許了俄國在該地區的自由行動。
難題再次擺到英國首相格萊斯頓的面前,當下的外交局面可以說是英國近40年來都罕見的亂局,甚至比起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恐怕都未惶多讓。
波斯灣沿岸地區歷來被英國視為禁臠,伊朗南部的胡澤斯坦和巴士拉附近的小酋長早已獲得英國的保護,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巴林島也早在20年前就被英國海軍奪取。當然,這一階段,英國在中東地區擴張勢力並非為了石油,而是為了在英屬印度西面建立一道安全的屏障,以使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永遠熠熠生輝。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人口數排第四的種族,中世紀時期英明神武的薩拉丁大帝便是庫爾德人。
奧斯曼帝國取代東羅馬帝國崛起後,庫爾德人地區長期被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分割統治。那個時代民族主義尚未萌芽,而且多民族共治的奧斯曼帝國在民族關係的處理上堪稱後世的典範。對於治下基督徒的清洗只是遲至19世紀衰落後才發生的事情。
不過,無論英國還是俄國都不斷的挑撥庫爾德人獨立,希望庫爾德成為自己的保護國,因為該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庫爾地地區處於高加索走廊的南端,西接土耳其,東連伊朗,南面則是豐饒的兩河流域,乃是整個中東**的中心所在。加上不低的人口基數,因此無論誰掌握了這股勢力,都會拿到決定中東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有能力利用和影響到庫爾德地區的列強只有兩個,英國和俄國,法國的勢力此時還僅僅止於地中海沿岸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
英國獲得庫爾德地區後,不僅可以震懾土耳其和波斯兩大封建帝國,而且還可以進窺高加索走廊,對俄國形成巨大的壓力。
反之,若俄國獲得該地區,便等於建立了一個併吞中東、劍指印度洋的橋頭堡,一旦英國在其他地區無暇脫身,而俄國獲得自由行動的機會,那麼沙皇的哥薩克騎兵出現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沿岸的某個港口絕對不再是異想天開。
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戰(上)
義大利在最後時刻還是選擇了開戰。
這一結果多少有些出乎威廉的預料,看來翁貝託國王真是條漢子啊!威廉心道。
既然想戰那就華麗麗的戰吧,威廉打心眼裡沒把義大利當盤菜。
不過,為了鼓勵俄國在中東地區的大膽行動,以徹底孤立英國,威廉主動向俄國示好,他責成克虜伯公司以極低的價格向俄國出口了一批滲碳裝甲鋼,以供俄國建造軍艦之用。
1892年的最後一天,法德奧三國聯合向義大利王國宣戰。
針對義大利方面選擇在波河禦敵的策略,德軍分兵兩路,北路4個師沿著阿爾卑斯南麓的小徑,兵鋒直抵倫巴第北部科摩湖一線;南路5個師則全速行軍,攻擊波河河口方向以切斷意軍主力與威尼斯的聯絡;另有一個師的預備隊負責監視維羅納要塞內的意軍,防止其北上增援。
本次行軍和戰役計劃是由軍需總監施裡芬伯爵擬定的,為此他親赴維也納和巴黎查閱了部分奧地利軍隊和拿破崙法軍在1796年前後在北義大利的戰史資料。
應該說義大利總參謀部的戰役計劃完全在施裡芬的預料之內,因為在邊境地帶展開決戰對於意軍來說根本就不現實。
德意邊境的五個隘口全在蒂羅爾境內,意軍若是分兵佈防,則德軍可以各個擊破;反之,若是意軍以主力屯兵于山南地區,則德軍可以從西側山口迂迴到意軍的後方。
總之,處於地形劣勢的義大利軍隊無論怎樣排兵佈陣都只能有兩種結果,或者是被各個擊破,或者是被迂迴包抄——這是奧地利的卡爾大公和共和國時期的名將馬塞納和茹爾當等人在這一地區交戰的經驗總結。——後來,拿破崙是以突襲萊茵河谷地,選擇從另一條道路攻入奧地利本土的。
從開戰之初的情形看,施裡芬的確料敵準確,站得了先機。
雖然各國約定各出兵15個師,不過軍方普遍認為不需要如此興師動眾,法軍在突破阿爾卑斯山隘口前根本就無法展開超過3個師的兵力。而狹窄的北義大利地區也難以實施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