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進入政府機關。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德國的反猶浪潮還不怎麼顯山露水,普魯士幫議會的300多名議員中,也僅僅有超過3名是明確主張排斥猶太人的。當經濟情況良好時,這個數字就少一些,當經濟危機到來時,這個數字就多一些。
歷史上,威廉的父親,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儲受妻子維多利亞的影響在民族政策上十分開明,經常走訪猶太人教堂和社群。
而猶太人本身也在德國社會中逐漸走向同化,雖然程序是緩慢的,但卻是真實的。
隨著後現代主義的到來,不僅基督徒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即便是猶太人也開始變得不堅定,從世代居住在漢堡和法蘭克福的猶太人中間便可以感受到這一變化,年輕一代對於宗教的儀式基本是走走形式,為了謀取更好的職位或者收穫純真的愛情,改宗基督教的也大有人在。
威廉本身對於猶太人並無惡感,原因在於這個民族本身沒有國家,所以也就不會因此走向極端民族主義。
但是無論世人還是為了獲得選票的政客往往只會欺軟怕硬,當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都想著把怨氣撒到軟弱的猶太人身上。
他們的確狡猾,但逐利是人的天性,而且僅就狡猾來說中國商人和猶太商人比起來恐怕不遑多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猶太團體雖然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對待,但是他們忠於國家,幾乎全部的適齡男子全都走上戰場,10萬名軍人中有1。3萬人陣亡,1。7萬人負傷。
柏林最大的猶太人公會在戰前特別釋出宣告,表示對於國家和皇帝的效忠。
當東部邊境湧入大規模猶太難民的訊息傳來後,威廉在第一時間帶上皇后登上東去的列車。放到他那個位面,這一行動的速度已經可以和“影帝在汶川”的速度相媲美了。
此時,整個德國東部邊境的邊防軍和地方長官都為猶太人的湧入大傷腦筋,這樣一道“洪流”如果放任進入德國內地,那會掀起怎樣一種反猶的恐慌浪潮?
威廉乘坐當天晚間的火車,在第二天清晨到達波茲南,他做出這個決定前未和任何人商議。
只是在列車出發前,他給謝林首相留下了便籤,要求他在最短時間內徵調一批物資以幫助猶太難民度過眼前的困境。同時,他以皇后的名義號召全國人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這些無家可歸的可憐人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即使他們並不是基督徒。
到達波茲南後,威廉命令當地政府和軍隊儘可能提供幫助,防止他們因寒冷和飢餓而斃命。
威廉親自走訪了部分猶太人難民營,並和其中的主事者交談。
皇后奧古斯塔則親手為難民們分發食物和防寒的毛毯、衣物。
“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德國人民都願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無家可歸的猶太人,無論他們貧窮還是富有,我都會一視同仁。”威廉說道:“我相信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可以打破宗教的界限,讓早已失去祖國的猶太人融入德國的大家庭。”
威廉真誠的態度,德國政府的友好和這些猶太人之前在俄國和波蘭的遭遇形成鮮明的對比,雪中送炭的恩情被每一個猶太難民牢牢記在心裡。
不得不承認,德國政府是那個時代全世界最高效的政府,他們決意去做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圓滿的完成,不僅僅是制度,也是康德哲學薰陶下的整個民族的精神使然——理性和秩序。
停留在波德邊境的十幾萬猶太人迅速越過邊境在德國東部暫時安定下來。
威廉的善舉透過有線電報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了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俄國政府卻繼續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普魯士國王願意當好人,那就讓他當到底,去告訴白俄羅斯的猶太人,就說富饒的德國歡迎他們前往定居。”亞歷山大三世沙皇有些陰陽怪氣的說道。
對於德國政府的反常行動,波蘭首相拉斯多夫斯基也大大鬆了一口氣,原本他還擔心德國會向波蘭提出交涉,因為過去幾年中,德國並不歡迎偷越國境的猶太人,經常會把那些“偷渡客”再遣返回波蘭的。
在接下去的幾個月,整個東歐的猶太人不斷的進入德國,到年底時候已經有超過30萬猶太人從波蘭人或者俄國人搖身一變成為了德國公民。
為了解決這些“波茲南猶太人”——若干年後,這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廣泛的出現在學術和國際政治討論上——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德國政府成立了猶太人組織和安置委員會,威廉親自擔任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