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後的數萬南疆戰士,此時殺意正冽。
此時,聽到楚驚蟄一聲令下,一個個如出籠的猛虎,越過邊境,繼續追殺。
中午時分,楚驚蟄率領數萬南疆士卒,殺到西涼谷城,將剩餘的五萬殘兵敗將,盡數誅殺於谷城外,一個不留。
谷城內駐紮著數萬守軍,但得知敵方來將是楚驚蟄,別說出戰,連露面的勇氣都沒有,只能躲在城中瑟瑟發抖。
最終,楚驚蟄並沒有選擇攻城,一是已經深入敵國境內太遠,其二,己方此番連夜征戰追殺數百里,部眾們都已經是疲憊不堪,全憑一口氣撐著。
況且,沒有援軍,也沒有物資補給,一旦讓人切斷後路,後果不堪設想。
他可不會奢望到北境會施以援手,哪怕自己等人是在幫他們打這一仗。
楚驚蟄看了一眼谷城的城樓,隨即,下令撤軍。
直到確定楚驚蟄率領的七萬南疆士卒,已經往回趕,谷城守軍才長舒了一口氣。
一時間,天下震動,集體失聲。
日落之前,捷報傳入龍都,哪怕事先有一定心理準備的趙山河,也面容呆滯,久久無語。
二閣老,三閣老面面相覷,滿是震驚。
七萬部眾,且有不少傷殘的情況下,竟然硬生生打贏了西涼的二十萬精銳部隊,且將其全部誅殺,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這種戰績,放在任何時代,都必將被記錄進史冊,留名青史。
但,對於楚驚蟄來說,卻不過爾爾,因為在他這十年的沙場生涯中,這種以少勝多的戰績,實在是太多。
比如當年的玉門關之戰,亦或者一年前的南疆那場定鼎之戰,都是如此……
訊息如龍捲風一般,席捲全世界,無人不為之震驚。
國內,原本那些對楚驚蟄口誅筆伐,要求他引咎放權,並主動到龍都認罪的那些人頓時啞口無言。
就連態度強硬,要求楚驚蟄給一個說法的北境,也集體失聲。
主要是沒臉再說話。
鄭哲率領三十萬大軍,對抗西涼二十萬精銳,幾天下來,丟失數百里山河領土。
而楚驚蟄,只用七萬殘餘部眾,一天一夜,將領土盡數收回,更是將二十萬大軍全部斬殺乾淨,一個不曾放過。
這,也應了當初一百二十萬敵軍兵臨南疆國門的時候,楚驚蟄立身在點將臺上,那番慷慨激昂的話。
「凡山河所致,日月所照,皆為國土,犯之一寸者,雖遠必誅!」
那個場景波瀾壯闊,儘管當時沒有人看好南疆能獲勝,但楚驚蟄卻用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哪怕是付出了數十萬年輕兒郎的性命為代價。
今日,他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
西涼二十萬大軍鎩羽未歸,被殺得一個不剩,連主將都隕落沙場,這對於他們而言,簡直是無可估量的損失,短時間沒有實力,也沒有勇氣再犯北境邊界。
而失去了西涼軍這股主力,四大聯盟國無異於痛失一臂,其他三方意志低沉,無心再戰。
與北境集團軍對峙幾天,選擇撤軍。
北境邊疆,再次歸於平靜。
這場戰火來得太突然,但隨著楚驚蟄的介入,強勢止戈,讓戰火消弭於無形。
這次,四國聯盟來勢洶洶,若非楚驚蟄雷霆出手,大破西涼軍,這次的勝負,還得兩說。
就算最終北境能勝,也必將付出不菲的代價。
北境邊疆重新歸於平靜,七萬南疆兒郎帶著三萬戰死沙場的同袍屍骨,返回南疆。
在南疆,有一座山,山上葬著的,皆是這些年戰死關外的烈士屍骨。
背靠國門,面朝龍國的錦繡山河。
哪怕已經戰死,英靈依舊鎮守國門,而目光卻遙遙注視著懷念已久,卻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這些壯烈犧牲的同袍,大部分都送回故鄉,讓其落葉歸根,厚葬安息。
但,也有一些人本就是孤兒,上戰場的遺書上特意交代。
‘如不幸殉國,請將唔葬於邊疆,繼續守護這片熱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實在是死得太慘烈,根本無法辨認其身份,只能葬在這裡。
或許,他們心裡無比渴望回到養育他們的那片故土,可惜迷了路,找不到家了。
這座山,在民間名聲不顯,知道的人並不多,但在南疆,那卻是最神聖,最值得敬仰的地方。
那原本是一座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