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面對,嚴俊心裡想了半天,最終還是覺的有必要和各家電影公司開誠佈公的談一談。
嚴俊首先和陳欣健、王貞嘉、許佳時眾人講了心中的顧慮。幾人都有些不能理解嚴俊為何如此緊張好萊塢影片的到來。因為Hanyu視公司本身和好萊塢的迪斯尼公司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應該不必這樣緊張其他好萊塢公司進軍香港。
直到這時,嚴俊才突然醒悟,他如此緊張忌憚好萊塢影片的入侵,是因為他來自未來,親身經歷過好萊塢電影,層出不窮席捲全球的文化擴張。
不論是當初的《泰塔尼克號》、《魔戒》三部曲、還是《哈里波特》、《蜘蛛俠》、《蝙蝠俠》《超人》、《變相怪傑》、《X戰警》等等系列,史詩鉅著《特洛伊》、《海神號》等等數之不盡的影片,這個時代的人都不曾見過,即使最初的災難片《龍捲風》也還沒有上映。人們對好萊塢的認識,還只是剛剛開始,所以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會對日後的香港電影有什麼影響,所以,他根本沒必要讓人們對好萊塢產生巨大的恐懼。只要在這幾年內,他能用諸多超越好萊塢的影片證明香港電影並不比好萊塢差,而其他公司為了票房不受損失,也必定會象他一樣全力提高影片質量,這樣就可以讓港產電影繼續其輝煌,完全不受外來影響。
在嚴俊地記憶當中。港產電影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步入衰敗地。雖然不能說
對於這一點。嚴俊一直以來都在不停思索。並在其學業終結時。在著名經濟論壇上發表過一篇關於港產電影衰敗地分析論文。文中清晰地指出了香港電影衰敗地四大原因。首先是市場之失。其次是人才之失。三是經典之失。四為經濟之失。
先講市場之失。香港本身地市場特性決定了其對外埠市場地依賴。一方面。本港市場不足以支撐日益強大地香港電影產業。另一方面。其多元化地經濟特性也促使港產電影不斷地向外埠發展。兩點相結合。外埠市
決定港產電影命脈地關鍵所在。
而在外埠市場中。在九七回歸之前。內地對港產電影地審批政策並不寬鬆。這也決定了其無法以大陸市場作為市場支撐點。退而其次臺灣市場成了其關鍵地一環。
70年代末期。一向依賴外埠市場地港產電影。在傳統東南亞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地情況下。一舉搶佔了臺灣地區地電影市場。並長期保持了其強勁勢頭。到了80香港在東亞地區一支獨秀。更是中文電影在國際市場上最重要地一支力量。在國際上形成較大影響。與香港當時成為經濟上地“亞洲四小龍”一樣。可謂威風八面。因此。吸引了不少資金流入投資香港。尤以臺灣資金為最。
當時臺灣地區的電影產業已經危機重重、奄奄一息了。除了少量由臺北當局撥出有限的“電影輔導金”重不景,臺北當局的“新聞局”所屬“電影發展基金會”於1989年起每年撥出一筆非固定資金資助部分或全資支援“攝製兼具文化性與觀賞性之國產電影片”,這筆資金稱之為“國片製作輔導金”。)支援下拍出的電影,以及極個別在海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獲得一定的外國資金支援外,活躍在主流圈中的電影人就只有朱延平一人。所以,整個臺灣地區電影市場所需的中文電影片源便明顯求遠大於供。作為中文電影的最大產量地區的香港,這就為香港電影在臺灣地區提供了很大的一個市場空間,比過往任何時候,包括五六十年代時期香港的邵氏兄弟公司、電懋國際電影公司等和在70年代掘起的嘉禾電影公司當年曾在臺灣擁有固定院線時期都佔有更大的市場、更大的份額。
這是因為,與臺灣“新電影”(注:臺灣地區電影業在經過60代到70年代中期的黃金時間,進入70年代後期開始,民營電影業充滿投機,大批以“賭”、“色”、“魔”斥市場,但影業狀況每況愈下。1981年7月1日,時任臺北當局的“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向臺灣電影界發表公開信,指斥電影界投機取巧和急功近利的弊病,表示要嚴格執行電檢制度。1982年5,公營的中央電影製片公司大膽起用四位新導成本電影《光陰的故事》,該臺灣“新電影”時期。)陣營主將楊德昌、正、萬仁等差不多同時冒起的香港徐克、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平等掀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注:70年代末與80代初,一群曾在歐美學處理和結構上全新而大啡》、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譚家明的《名劍》、黃志強的《舞廳》、于仁泰的《跳《父子情》等等。香港輿論將之稱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主力很不一樣,後者的大部分不但融入了主流,而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