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小說:東晉名人小傳 作者:千頃寒

��蟀芡鹺�M醵亟擁槳鼙ǎ�旨庇峙��幻�睪簟E丫�簾勞囈猓�鹺�⑶�鋃急簧彼饋Q有��甑耐醵刂�冶謊杆倨蕉�恕�

太寧三年(公元325年)閏八月,晉明帝病逝,五歲的兒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成帝。其母庚太后臨朝稱制,溫嶠與王導、庚亮等同為顧命大臣,而實權則掌握在太后之兄庚亮手中。討平王敦之亂時,大將蘇峻立有戰功,此時鎮守歷陽(今安徽和縣),擁有強兵,對庚亮的專權極為不滿,“潛有異志”。鎮守荊州的陶侃也對庚亮心存芥蒂。庚亮對這兩人都很不放心,一面任命溫嶠為江州刺史,鎮守武昌,以防備陶侃;一面又徵召蘇峻入朝為大司農,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王導等大臣認為這會促成蘇峻的反叛,“舉朝以為不可”,溫嶠也多次上疏,勸庚亮不要行此險著。庚亮不聽。果然,蘇峻害怕入朝被殺,就聯合大將祖給約,舉兵叛亂。

當庚亮決意徵召蘇峻時,溫嶠就要求立即率兵入衛建康,以備不虞。庚亮卻寫信給他說:“我憂慮荊州(指陶侃),甚於憂慮歷陽(指蘇峻),足下不要越過雷池(江州境內地名)一步。”由於庚亮西憂陶侃,北憂蘇峻,分散了兵力,再加上他在軍事上實在是個庸才,與叛軍剛一交鋒,就連吃敗仗。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蘇峻攻破建康。庚亮狼狽逃亡到江州依靠溫嶠,手頭已無一兵一卒。溫嶠並不以其敗奔而冷落他,對他仍然十分尊敬,並和他一起謀劃討伐蘇峻。但是單靠溫嶠的部隊,力量遠遠不夠。當時,兵力最強、聲望最高的是陶侃,因此,能否說服陶侃共同起兵,成了勝敗的關鍵。

溫嶠約陶侃共舉義旗,討伐蘇峻。陶侃一恨明帝臨終時,未任自己為顧命大臣;二恨庚亮修築石頭城,出任溫嶠於江州,都是為了防備自己。於是藉口“我是疆場外將,不敢越局過問內事”,拒絕出兵。溫嶠“固請之”,並且推他為盟主,陶侃這才勉強同意了。溫嶠立即率領水師,沿長江順流而下;又陳列蘇峻罪狀,移告四方諸鎮,連兵大舉。哪知行到中途,陶侃又動搖起來,打算撤兵回去。溫嶠再一次致書陶侃,動以利害,並以蘇峻殺死其子陶瞻一事來激勵他。陶侃這才重又“率所統與嶠、亮同赴京師”。這一來,義軍兵勢大振,“旌旗七百餘里,鉦鼓之聲震於百里”。然而,當義軍乏糧、戰事受挫折時,陶侃又打起了退堂鼓。溫嶠苦口婆心地勸道:“當年昆陽大捷與官渡之戰,劉秀與曹*能夠以寡勝眾,靠的就是內部團結啊。明公為什麼捨棄即將勝利的大功,而作撤軍西歸的打算呢?國難當頭,正是我們臣子效命之日。眼下的情勢,猶如騎在老虎背上,怎能中途停下來呢?明公一旦單獨西歸,軍心必然受沮,大事必然敗壞,那麼,義旗就會反轉過來,指向明公了。”陶侃無言以對,終於留了下來。

陶侃東下之時,人們紛紛傳說他要乘機殺掉庚亮,以謝天下。庚亮十分害怕。溫嶠深知:大敵當前,將相不和,必敗無疑。於是力勸庚亮去向陶侃道歉。庚亮無奈,只得硬著頭皮來到陶侃軍中,向陶侃拜謝,並引咎自責。陶侃深受感動,終於盡釋前嫌。三人團結一致,共赴國難。在溫嶠的直接指揮下,晉軍終於收復建康,迅速平定了蘇峻、祖約之亂。

王敦、蘇峻兩大叛亂集團的覆滅,為東晉王朝內部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這在客觀上也有利於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溫嶠則是平定這兩次叛亂的核心人物,連叛軍頭腦蘇峻、祖約等也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難怪《晉書》要稱他為“中興名士”、王夫之要稱他為“人傑”了。

溫嶠處處以國事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當初庚亮敗投他時,帶來太后詔書,說是拜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溫嶠答道:“當今之急,應當以消滅敵寇為先。功勳未立,怎能先受封賞?”固辭不受。蘇峻叛亂平定後,由於溫嶠“忠誠著於盛世,勳義感於人神”,舉朝欲留他于都城建康輔政。溫嶠考慮到王導資格較老,堅決將這位置讓給了他。又因“京邑荒殘,資用不給”,留下了大批軍中物資後,自己仍然還鎮於武昌。

溫嶠敢於指出別人的過失,也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司馬紹為太子時,曾於東宮建造閣樓,頗為勞費。溫嶠便上書勸諫說:朝廷草創,大敵未滅,應以兵農為先,不宜大興土木。司馬紹接受了溫嶠的意見,當即下令停工。在追剿王敦叛軍的戰鬥中,大將劉遐“放兵擄掠”,溫嶠勸道:“天道助順,因此叛軍敗亡,怎能因亂為亂呢?”劉遐深受感動,連忙謝罪。蘇峻叛亂時,溫嶠屢說陶侃,陶侃不肯發兵,溫嶠只得順著陶侃,派人送信給他說:“明公姑且堅守荊州,我先率軍東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