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部分(1 / 4)

小說:醜女如菊-正文 作者:京文

不料被周夫子逼下位的原吏部尚書孫大人卻諷刺他,說他妄圖借辦書院之名義掌控天下讀書人,其心可誅,若有朝一日書生們“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搖撼朝廷”,那時將動搖國本。

周夫子一言不發,立即拿出擬好的《書院創辦規劃》、《書院管理條規》呈給皇帝,顯然是早有準備,最近一系列舉措都是他早已謀劃好的。

自籌學費修建書院、自聘學師、朝廷派人監管,藏書和讀書並重,質疑問難和自由會講……一條條看得皇帝激動萬分。

這書院雖然是私學,卻還在官家掌控之下,但又不同於府學和國子監:學生是來去自如的,敞開門庭,迎納天下有識之士和有志向的學子,無論貧賤富貴,皆可入學。

周夫子趁著皇帝看條文時,跟孫大人又是一番唇槍舌劍,擠兌得孫大人發誓也要在北方辦書院。

周夫子便諷刺他“眷戀權位,不捨京畿,妄圖起復,伺機把握朝政……”,氣得孫大人險些吐血,一怒之下便懇請皇帝,許他去臨湖州辦書院,“要跟周南木(夫子字南木)老匹夫較個高下”。

於是,一幫老不死的邀朋呼伴,齊奔南邊辦書院來了,鬥爭的地點從朝堂轉向民間。

皇帝則樂呵呵地在家清理善後工作,無數官員也都活躍起來,私通串聯,交結排異,兩眼熱切地盯著朝局,各驛路更是駿馬飛馳,忙碌非常。

******

第五百三十三章 火起

朝中的事下塘集人是不管的,他們只認準一件事,那就是周宰相告老後要來下塘集開辦書院,哪怕書院是建在清南村,那也屬於下塘集不是。

書院到底跟一般的學館不同,下塘集人也是不管的,他們只知道,這周宰相前些年在清南村呆了六年,教出了四個進士――他們硬是把李長風出仕也算到周夫子頭上去了。

於是,青山書院成了下塘集人最近熱議的話題。

清南村人更是樂瘋了。因李耕田帶著抽調的壯丁去清輝江上忙工程去了,餘者就在張槐等人召集下拓寬了村裡多條道路,修整了小清河沿岸,各家各戶更是將家裡院牆、房屋也修葺了一番。一時間,寒風凜冽的冬日,清南村卻呈現一派整齊興旺景象。

張槐是早就得了張楊的囑咐,此時不過是進一步確認罷了。他跟李耕田、周先生(周夫子的侄子,為區別開來,下文就稱其為周先生)等人商議定計,籌錢、修路,只等周夫子來了,確定了書院地點,好開工幹活。

因張楊的叮囑,加上李耕田等人都知道周夫子行事的風格――那是不喜張揚的,所以他們準備大夥兒湊些錢,選塊好地方,多建些青磚瓦房,讓夫子能有個清靜、優雅的地方教書授徒。

結果,事情卻鬧大了,袁縣令和張楊都傳來了訊息,道與夫子同時告老的丁大人,偕同故交門生,往臨湖州去開辦書院去了,還放出話來,說要與周夫子一較高下,將來書院各項都要比試。

而各地退隱的名士大儒、書生學子,也紛紛往湖州和臨湖州兩地趕來,有的是為了研討學問,有的是來求學。

張楊告訴張槐。要他聯合下塘集的富戶籌集資金,但也不必與人攀比,只除了藏書樓要建牢固結實一些外,餘者仍然以簡樸適用為主,究竟書院的名聲還是要看何人教授、應讀學子將來的成就和講學風氣等各專案,不是建築豪奢就能成的。

張槐和青木晚間商議此事時,叫菊花聽見了,她腦中靈光一閃。心道,前世那些花樣翻新的捐助方式和炒作手段倒可以借來一用,於是,如此這般地跟槐子和青木說了一通話。

於是。槐子擬了個條陳徵詢了張楊意見後,隔日下塘集就傳出了一條訊息:青山書院面向下塘集民眾集資,凡出錢者,按各村分列,將名字刻在石板上,豎立在書院門口,供往來人眾觀瞻。

這捐錢也是有規定的,最高不得超過兩千兩,最低十文錢也可。都是當地百姓的一份心意,外地人想捐還不要呢,除非捐書籍筆墨紙張,那個另外算。

訊息散播開來,那些捐錢的人都瘋了。

有錢人就不說了,最高只能捐獻兩千兩,也沒法子;中等人家則湊錢也要捐兩千;差一些的老百姓幾兩到幾百兩也不知多少。充分地展示了下塘集這幾年的發展實力;鄉村的莊戶人家殺豬賣雞地湊錢,有一兩的,有五百文的,竟然沒有一家人只捐十文錢的。

當然,也不是個個都有錢了,於是這兩天集上就呈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凡是說賣雞賣糧湊錢捐建書院的,那東西很快就被人給買走了,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