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以上的經營實績,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須花費相當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透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須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戰。
有買殼,就有造殼——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沽。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的意圖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其實,借殼上市中的指取得控股地位股東易位的上市公司。一般情況下,這類公司業務規模相對較小或處於停業狀態,或無業績,總股本或流通股本規模相對較少,股價較低。而借殼上市就是指非上市公司透過二級市場或一級半市場收購上市公司股票,或透過有償授讓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及法人股權,從而達到收購控制殼公司並將自身多資產注入到殼公司的一種資產重組方式。
對這種殼資源的定位,有關專家認為,只有連續籌資能力即有配股資格的上市公司才是比較理想的殼,因為控股至少三年內失去籌資功能的公司,資金捉襟見肘,迴旋餘地不大,改變弱‘的成本實在太高。
但是,願意轉讓殼的上市公司又大多是因為經營狀況處於虧損或瀕臨虧損,失去應有籌資功能,面臨被摘牌危機而不得不‘金蟬脫殼‘,而真正具有配股資格的上市公司,接受控股要求買殼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因而在實際借殼上市操作中,殼一般被定位在那些規模較小、業績平平或虧損的上市公司身上。既然殼是一種稀缺資源,是有市場價值的,不是隨地可覓,隨處可見。因此,在尋找、選擇殼方時,必須做出詳細的分析、理性的判斷,以求現儘可能低成本的殼。
近年來市場上總有這樣的傾向,凡是殼公司都會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股價直線上升,甚至翻一翻看來都極為平常,殼成為二級市場炒作三線股的主要題材。
伴隨著市場上資產重組熱的升溫,借殼之風也愈演愈烈,因而在市場容量有限、公司上市實行配額管理的情況下,借殼成為許多公司間接上市的途徑。
在證券市場上,收購兼併行為是經常生的,這有助於最佳化社會資本結構,提高資本經營效率,對市場、對企業來說都是有益的。
收購兼併先看目標公司的資產質量、市場地位以及展前景等相對靜態的價值,在一些證券市場尚不司上市實行額度管理的條件下,收購兼併行為更多的是看中目標公司的殼、目標公司的股票能夠掛牌上市交易的資格,而對其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都不太重視,買下這個殼就擁有了殼公司的直接融資、增資配股等壟斷性權力。
一個企業集團,只要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就有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就有了進行資本經營的支點,因而借殼的直接動機是取得對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將自己的優良資產注入到殼公司中去,借殼方從此就走向了資本市場,還可以透過增a股或增資配股壯大自己的資本實力。
借殼是一種市場最佳化行為,因為市場為到了是大家也知道,其實這一過程中不乏炒作因素,一些借殼公司並無實質性重組方案,一些經營困難的殼公司明顯地不可能給控股物件帶來豐厚的投資收益,那麼借殼公司的真正動機就可想而知了,不外乎轉手獲利。
李澤楷成功的借殼上市碼港”的科技股成為令投資最感興趣的一隻股票。當然,投資們不會僅僅為元的地產專案心動,真正的熱點是香港數碼港的展權。儘管此項權利今年7月才由港府正式批出,而此次新的股票也是8才正式入市流通,但市場人士一般估計,這項至方有實際利潤產生的專案至少可為該公司帶來60港元的收益。
地產一直是李氏家族的拿手好戲,而股市擁更為看重的則是盈科集團的高科技包裝。
港股連續大幅攀升,當其衝均為“高科技概念股t媒體評論員挖苦香港人“高科技不搞,科技股亂炒”。
李澤楷恰是拿捏此一機會,利用投資對數碼港的憧憬一舉借殼上市。當然,盈科手中確實握有一批高科技專案,包括與英特爾對半投資合作的網上互動電視專案。
據稱,該專案曾被美國投資銀行估價為元。而盈科與微軟合作展專案的訊息亦甚囂塵上,市場一直預期盈科集團將於時間成熟時在上市公司注入上述專案。
香港政府與李澤楷估計“數碼港”可以賺到8計劃交給“得信佳”之後,公司的市值竟增加到600。
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