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3 / 4)

小說:時空之門1619 作者:你妹找1

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操作施工和農業機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使用化肥,科學種植,這些工作那些沒有接受過復興會的生產建設兵訓練的普通大明農民,根本就承擔不了。

在這些農場中,食堂、幼兒園、小學、供銷社、儲蓄所、衛生所、派出所等涉及醫療衛生,教育,行政管理,金融、軍事防禦,社會秩序等各方各面的機構被複興會派駐農場的農場黨委會和農場分部全面的建立和管理了起來。復興會五年來培養的五千多名具有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幹部,充實了這些機構。

復興會勢力範圍內的行政中心,從原本的那些有著縣衙的傳統縣城,變成了如今的各個農場。復興會在整個長江以北的湖廣行省的西部,已經徹底的架空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從某種意義上說,復興會在消滅小農經濟,改造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復興會在不斷的把農民轉化為農業工人的過程中,他們使用的辦法和手段確實比地主豪紳們的土地兼併的手段更溫和,他們的立場也確實是站在廣大農民的利益上的。

可是,對於那些透過復興會土地改革之後重新掌握了土地的農民們來說,復興會轉化他們的手段實際上更加的令他們無法拒絕。

復興會對於那些拒絕透過土地置換手段轉化為工業資本家的地主們,採用的是土地改革的手段。

土地改革的本質實際上並不是復興會宣傳的口號上說的那樣是一個“打土豪、分田地”的過程。“打土豪、分田地”的根本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復興會其實是在透過“打土豪、分田地”的辦法,剝奪地主們對於土地的所有權。

地主們的土地雖然在後面被複興會分給了農民耕種,但是,農民們本身對於土地並沒有所有權。他們對復興會分給他們的土地,只擁有使用權經營權。

土地國有是復興會核心的政治理念之一。被複興會分配了土地的農民,他們的什麼實際上並沒有從貧僱農變成自耕農。從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看的話,沒有土地所有權,每年要向復興會繳納三層地租的農民們,他們仍舊是沒有生產資料的被僱傭的農民。

但是從現實意義上說,因為復興會幫助他們承擔了大明朝的皇糧國稅,並且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民的生活確實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顧君恩就曾經一針見血的表達過他對土地改革的看法。他當時對牛金星說道:“小民百姓確實在土改中受益了。不過在我看來,這些百姓仍舊不過是給人扛活。只不過過去他們給小鄉紳們扛活,如今他們給復興會扛活而已。說到底,他們不過是運氣好,遇到了心善的主家。其實他們也不過是換了個扛活的物件罷了。”

實際上,我們還真的不能說顧君恩說的是假話。對於復興會來說,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轉化,也就是說,把土地從地主的手中轉化到了復興會的手中。

復興會掌握土地和地主們掌握土地的形似而神不似。無論是地主還是復興會,都是對土地這個生產資料進行經營以謀取利益。復興會和地主最大的不同在於,復興會透過經營土地獲取的利益,除了大部分投入到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還會把相當一部分的收益作為福利返還給農民。

當然了,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復興會和在復興會土地上進行耕種的農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不平等的。畢竟,復興會僅僅透過付出土地的使用權,就徹底的控制了所有的復興會土地上的農民。

復興會剝奪了這些農民對自己子女的撫養權,使得他們必須把自己的子女交給復興會進行教育。

復興會剝奪了農民對糧食的買賣權,他們只能把糧食賣給復興會(復興會的糧食收購價高於市場價格)。

復興會控制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得農民們必須把存款存入復興會銀行(復興會給利息啊)。

復興會控制了農民們的消費自由,使得農民們只能購買復興會的產品(這也是隱性的手段,全世界範圍內只有復興會能夠大量生產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復興會對於這些進行家庭經營的小農戶們,也是在不斷的進行隱形的消滅的。

土地使用權和戶籍的結合,使得農民家庭中每出現一個非農業人口,該農民家庭所耕種的土地就要相應的減少。

隨著越來越多的基地村農民子弟上學、參軍、進工廠、進農場(復興會在這方面制定了傾斜性的政策),一旦那些已經四五十歲的農民們過世之後,那麼復興會勢力範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