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
在修建的過程中,大部分家丁們倒是沒什麼感覺。不過幾個挖過井的二等家丁和所有工匠們,對於洋井,表現出特別的驚訝來。他們實在想不出那些嚴絲合縫的水管子和全是鐵造的一體式的洋井井身是怎麼做出來的。
用一等鐵匠李富貴的話說,鐵管子沒什麼,他們也能做出來。但是能做到每根鐵管的粗細都完全相同,還能用螺絲扣擰在一起,這樣的手藝,連皇宮裡的大匠們可能都做不到。至於洋井的一體式井身,他們就完全的覺得匪夷所思。畢竟在明末,鑄造工藝的使用是極為稀少的。更何況是這種工業級別的鑄造技術。
他們對王書輝解釋的大氣壓力知識倒是接受的很快,而且也不怎麼覺得驚奇。畢竟在漢代的時候,中國就有應用壓力汲水的渴烏技術。明代的工匠們雖然不見得知道渴烏是什麼,但是他們還是能夠在日常的工作積累中,理解出相關的原理的。
王書輝用了一週多將近兩週的時間,領著三十多名工匠和四十多個二等家丁,從早到晚的忙活,才把第三進院子修繕完成。這個充滿了劃時代技術和裝置的院子的修建過程,讓王書輝身心疲憊。
倒不是幹活累的,而是這個充滿了曲折的施工過程中,他要不斷的向完全沒有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