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的薰陶使張仲甫不願意呆在後面指揮作戰,而是寧願和部下一起參加戰鬥。
此時蘇軍的炮火開始變得密集起來,但準頭仍然很差,張仲甫少校透過觀察窗看到一棵大樹被蘇軍射出的炮彈攔腰打斷,剛好擋在了他的座車前,只是華軍坦克手們對此根本視而不見,而是猛地衝了上去,將斷裂的大樹狠狠的撞開。
“小心了,前面可能有紅毛子們的122毫米自行火炮。”一位坦克手說道。
張仲甫也從剛才蘇軍的炮擊中做出了同樣的判斷,他全神貫住地看著觀察窗,果然,在火光和硝煙中,幾輛形狀完全不同於蘇軍常用的T34/76坦克在西伯利亞遭到中國“天狼”式主戰坦克的沉重打擊,損失慘重而戰果寥寥,受德軍用來作為坦克緊急替代品大量裝備的3號突擊炮啟發,在朱可夫的建議下,蘇聯軍工人員將大量的T85。於是西伯利亞東線的蘇軍坦克部隊多數裝備的是固定戰鬥室的自行火炮(突擊炮),而西線蘇德戰場的蘇軍則以炮塔式坦克為主。與T85有了很多明顯的改進,裝有一個車長指揮塔(和真實歷史有異),車長視野大副改善。固定戰鬥室工藝簡單,可迅速大量裝備坦克部隊,由於這個重要因素,在T34/76無法相提並論的戰術優勢,它不僅可在防禦中成為核心,也可掩護步兵突擊。改進後的…85總重為29噸,成員4人(車長、駕駛、炮手和裝填手),裝甲厚度車體正面45毫米40度傾斜角,火炮防盾75毫米,武器為一門85毫米51。6倍徑炮(在500米距離內可擊穿110毫米垂直裝甲,1000米距離內可擊穿100毫米垂直裝甲),1挺7。62毫米DT坦克機槍(位於車頂,學德國3號突擊炮的,真實歷史中沒有)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行程400公里(包括車外油箱),最大公路時速5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