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抵抗不抱太多的希望。”
甚至於連土耳其軍隊的著名將領穆斯塔法基馬爾也說:“為了奪取這樣重要的戰略目標,我們的敵人本來應該不顧傷亡和遭受到的那些巨大的損失而繼續大舉進攻,他們離成功其實只剩下一步之遙,他們的海軍本來也會成功地從海路佔領我們百哈米油耶要塞後來只剩下了到舊發炮彈,歐卿“井訓各個炮臺情況也同樣糟糕,炎熱的夏季到來之後,瘧疾和痢疾到處肆虐,因病死亡的人數在不斷的增加,戰場上到處都是屍體,空氣當中交滿惡臭,5月落日那一天,在敵人的要求下,我們同他們實行了短暫的休戰,對戰死者進行安葬,防止可怕的疲病將我們雙方全都毀滅。,”大家都認為,如果再得不到足夠的支援,我們將守不住這些炮臺和要塞,還有步兵的陣地。聽說政府已經做出了放棄首都的準備,但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的敵人只發動了零星的小規模的進攻,他們也許在等待更多的援兵到來,但時間同樣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
在協約**隊在達達尼爾猶豫不決的這段時間裡,巴爾幹半島上的局勢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反過來對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的戰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巴爾幹半島上信奉基督教的幾個國家就象是一群受到長期壓制要激烈反抗的孩子們。將近四百年來他們忍受著土耳其征服者的奴役。他們只近這一百年裡經過了殘酷鬥爭之後才恢復了自由。這些艱辛和可怕的戰爭經歷鍛造了這些國家的堅忍的民族特性,也給他們之間種下了互不信任的仇恨種子。在兩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巴爾幹各國政府互相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野心與矛盾。因為他們每一個。國家在歷史上的某個階段都曾經是這一地區的霸主,雖然與希臘歷史上的榮耀相比,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的輝煌歷史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這些國家都把各自的鼎盛時期的疆域視作衡量其歷史權利和地個的標準,所有巴爾幹國家都同時將幾百年前曾佔有過的土地視作自己有權利擁有的領土。因而所有的巴爾幹國家都陷入了沒完沒了的勾心鬥角和猜忌的“死局小。當中。
除了這個,原因,協約國“三巨頭。在巴爾幹的政策也“功不可沒法國和俄國在巴爾幹地區都有各自的利益和打算,他們各自也都有“喜愛”的巴爾幹國家,而且在每一個國家裡都有各自“喜愛”的政黨。英國曾經不明確地表示過希望見到巴爾幹國家能夠“團結一致”但英國的那種“高尚”而巴爾幹各國君主的日耳曼血統或者說因為與日耳曼民族的關係而使這些國家在關鍵時玄難以抉擇並確定他們之間的立場。這樣一來的結果是加劇了這一地區一直動盪不安的形勢,由於眾多難以調和的觀點和矛盾此起彼伏,使得英、法、俄三國的政治家們從來也沒有能夠成功地制定出一種堅定、全面的能讓巴爾幹各國凝聚在一起的政策。相反,由於他們各自獨行其是的、半心半意的、而且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干涉,對巴爾幹混亂不堪的局面起到的完全是火上澆油的作用。
到了大戰爆發後的舊舊年,巴爾幹國家本來給協約國的外交提供了最大的選擇餘地。但是由於讓後人無從得知的原因,協約國內部從來沒有人象對待一場重要的戰役一樣對巴爾幹國家的政策進行認真的研究和討論。俄國、法國和英國這三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家們唯一會幹的事就是採取一些斷斷續續、雞零狗碎、三心二意、變幻無常以及互不相關的權宜之計。
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在關鍵時玄不但別想得到這些國家的支援。甚至於還要冒著這些國家成為敵人的危險。
儘管希臘國王康斯坦丁的親德傾向十分明顯,但由於希臘首相維尼澤洛斯傾向於協約國一方,使希臘最終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這本來對協約國事業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但俄國卻討厭希臘對土耳其領土的染指,頑固的對希臘參戰進行了抵制,這使得在“拯救俄國”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開始後,希臘軍隊並沒有起到太多的作用,而希臘的舉動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巴爾幹另外一個強國保加利亞的警惕,保加利亞沒有忘記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希臘和塞爾維亞為了爭奪勝利的果實而背後捅刀子的事,在大戰開始時,保加利亞本來樂於看到塞爾維亞遭到奧匈帝國的入侵,但希臘的迫不及待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使保加利亞感覺到了不安。保加利亞一開始小心的選擇利戰役所遭受的重大挫折、俄軍在德奧聯軍的打擊下一潰千里以及義大利的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後遭到的失敗,最終促使保加利亞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在加里波利戰役打到了的州蚌8月,俄國所面臨的災難也達到了頂峰。早在6月底的時候,德奧聯軍的進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