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而伴隨著每一次對外反侵略戰爭的結束,中國人民都會在戰爭造成的創痛當中逐漸警醒,這種“打痛了之後的清醒”,可以說一直貫穿著整個中國的近代史。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要想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擺脫困境,獲得新的生機,就必須突破傳統的“重本抑末”的政策的束縛,透過發展工商業,大力開發中國的礦業資源,吸引和消化越來越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使他們得到新的就業機會,併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給社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在孫綱看來,中國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地出現。正好為中國實現西方式的“工業革命”提供了現實基礎。
後世學生人人耳熟能詳的所謂的“工業革命”,實際上就是人類的社會生產完成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那個階段。其特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地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的革命,後來又擴充到了其它行業和領域。這一人類生產領域的演變過程叫做“工業革命”,其實說到底,“工業革命”是社會生產不斷向前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只是在不同的地域,根據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地不同,出現得有早有晚而已。
據一些學者研究,中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