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時候。八艘中國裝甲巡洋艦地152毫米炮一共射了5炮彈。只確定命中了162。在這次海戰中。“永寧”號裝甲巡洋艦地表現最好。射出地84炮彈確定有56命中。而“海謙”號裝甲巡洋艦射出了86炮彈。只確定有1命中。“海曾”號裝甲巡洋艦射出了60炮彈。確定有13命中。對中國海軍來說。152毫米炮地命中率其實是有些令人失望地。
戰後中國海軍地官兵們總結經驗訓。想透過持續瞄準和膛線瞄準地反覆練習來提高火炮地命中率。在打由拖船牽引地移動目標演習中。152毫米炮地命中率差不多可以達到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雖然這樣地射擊訓練能夠更進一步地提高中國炮手持續瞄準地能力。但這畢竟是在演習而不是實戰當中。確切地國艦隊地遠端火力攻擊並不能夠完全達到想要地效果。
雖然持續瞄準射擊的訓練配合更可靠的電擊火式的火炮,意味著中國艦隊的火力要明顯超過他們的俄國對手。
儘管中國海軍的炮術理論和相關技術比俄國海軍高了幾個等級,而且中國海軍官兵們最大程度的開了自己在較遠的距離上實施精確射擊的潛力,加上中國海軍還有炮手訓練與戰鬥經驗上的優勢,但對中國海軍來說,這些仍然不夠。在加強持續瞄準訓練的同時,史司等人試圖在中國海軍的戰艦上採用更先進的——當然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原始的央火力控制系統,但因為每艘戰艦的細節都不同,因此想要完全實現這個想法是非常困難的,但這個“中央火控系統”的主要原理目前卻都已經被中國艦長們所接受,這個理念的主要內容即艦長選擇目標並和手下的炮手們聯絡,目標距離由測距軍官獲得後,透過傳令官和指揮塔送達炮塔與炮組軍官處。艦艇後部的炮手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後指揮塔的射距資料獨立開火。為此,史司力求在各戰艦上使用多種多樣的手段來傳遞測距資訊:人力標度盤,通話管,擴音器甚至於黑板!由於大多數的中國戰艦上裝備了無線電臺,象“龍昶”、“龍霆”、“永寧”、“永定”、“永昌”、“永泰”和“永豐”是巴爾—斯特勞德式的,“海曾”等四艦則是維克斯式的,這些通訊系統的使用使得史司能夠嘗試在測距資料基礎上對艦隊的火力實行中央控制。因為在這些戰艦上也都裝備了很先進的測距儀,而且為了防止測距儀在戰鬥中損失,每艘戰艦至少都配備了一打以上。早在1904年2月的時候,就有差不多200多臺巴爾—斯特勞德FA3式測距儀被運到了中國來取代中國海軍原來配備的少量FA2S式測距儀——這種測距儀只能在c碼內精確測距,但即使是經過良好的訓練並且富有經驗的中官們在使用它們的常常現,交戰時的射距資料的準確測算是相當困難的,即使測算出來的射距資料本身是準確的,但當它們傳導到炮塔,讓火炮向目標射擊的時候也已經晚了。而且哪怕敵艦的航速和距離都被精確的測算出來,實際上仍然是有誤差的。
由於技術條件所限,史司想要在中國海軍當中實現這個“中央火控系統”的理念,可以說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透過長時間的摸索和總結了最近幾次海戰的經驗教訓,加上連續多次的“實驗”,史司建議中國海軍採取的火控方式是,在旗艦的統一指揮下,戰鬥開始時由旗艦先開第一炮,確定目標實行校準射擊,並將解算出來的資料通報給其它各艦,開火的命令只在戰鬥開始和火炮全部停止射擊的時候下達。這樣可以使得各艦火力統一受旗艦控制並且可以使各艦的資訊交流保持暢通,而且各艦的射擊自由度也較高,使得炮手們可以透過火炮本身和射擊和測距儀進行比對,從而使得炮擊變得更加準確有效。
有事耽誤了,有點晚了,呵呵,不過收藏推薦訂閱點選月票以及其它各種票票還是要滴……_
是一個網路上不可多得;純綠色的免費全本小說閱讀網。
(七百六十六)用兵之道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七百六十六)用兵之道
後來發生的那場舉世震驚的大海戰。也用事實證明理念的可行性。同時也開啟世界海戰史上現代火控系統規模應用的先河。
在經過了一些日子海上航行之後。“永豐”號裝甲巡洋艦和運送彈藥及軍用物資的運輸船隊一起。到達了臺灣的基隆港。和雲集在這裡的中國海軍的其它戰艦會合。
根據軍務部長孫綱的命令。中國海軍各艦在修整完畢之後。全體開到臺灣基隆港和高雄兩處海軍基的完成集結和重新編組。準備迎戰遠道而來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
早在數年前。為了加強中國的海防建設。孫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