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裡困擾著我。”
對於馬卡洛夫來說,沒有帶著羅日捷斯特文斯基中將一起上路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雖然沙皇曾經表示過想要讓他陪著一起來的意思,上帝保佑,沙皇的這個想法沒有實現。
上任後的馬卡洛夫在波羅地海艦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儘管波羅的海艦隊還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很多問題,但精神面貌確實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甚至於連沙皇本人都感覺是一個奇蹟。
困擾著馬卡洛夫的另外一個問題,則是艦隊本身。
說的客氣些,其實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建設更具有十八世紀而不是二十世紀的味道,艦隊的編成結構極不合理。雖然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吃了大虧,俄國海軍因循守舊和對新技術反應遲鈍的本性卻一點沒變。由於長期仍在建造帶有輔助風帆裝置的式樣陳舊的軍艦,俄羅斯帝國海軍的三支艦隊中不可避免地混雜著許多這類老艦,它們在海戰中顯然難以和新艦進行有效配合。
大家給點動力吧,收藏推薦訂閱點選月票統統的都來吧……
是國內唯一一個致力於收集最熱門的全本小說閱讀網站。
(七百六十二)大雜燴
卡洛夫在組建第二太平洋艦隊的時候,儘量挑選那些戰鬥力較高的艦艇,但即使是這些新接收不久的軍艦,存在的問題也夠他喝一壺的了
馬卡洛夫的第二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是13戰列艦,但它們卻是新舊艦艇混合的大雜燴,而且各自的弱點還都不少。象五艘“博羅季諾”級戰列艦,它們的設計噸位是13500,但是因為俄國造艦的“超重傳統”,使得它們在建造的過程中被大大的增加了噸位。“博羅季諾”級戰列艦的吃水超過設計不少於2尺,因此當它在跨越地球的航行中裝滿煤的時候就接近17000:了,但是讓馬卡洛夫感到“欣慰”的是,至少作為壓艙物的煤增加了它們航行時的穩定性!這一超重的結果一部分是因為俄國官員的低能,另一部分則是因為俄國的船舶設計師們喜歡在有限的空間內安裝儘可能多的武器。
“博羅季諾”級戰列艦的主要武器是305毫米主炮,分別安裝於艦首尾的兩個電驅動的雙聯裝炮塔中。12門152毫米炮安放在每側各個的雙聯炮塔中。如果操作和使用得當,這些152毫米炮的射程其實可以超過305毫米的主炮。對付雷擊艦襲擊的則是每側各1c門的76毫米速射炮,但由於安放在甲板之下,因此在航行中能起的實際作用有限,尤其是在“超載”的時候。“博羅季諾”級戰列艦向它的法國前輩“太子”號戰列艦一樣設計成了經典的法國式“舷側內傾”的樣式,並且應用了進口的最新式克虜伯表面硬化碳鋼裝甲板。主裝甲帶覆蓋全艦,中央裝甲板厚190毫米,艦首尾裝甲厚1c2毫米,這在1905年的時候還算勉強的符合戰列艦的防護標準。
但減薄的裝甲並沒有給該級艦帶來特別的高速,儘管外國人好象都害怕俄國的“高速”戰艦。“博羅季諾”級戰列艦採用20座貝爾維爾式鍋爐和常規的往復式蒸汽引擎,在通常狀況下最大航速可以達到175節,但在“超載”時則會降低。儘管是嶄新的軍艦它們最大的問題還是故障,象“博羅季諾”號和“鷹”號都剛建成不久,許多結構上的缺陷和機器中的隱患還未能改正(這些屬於“磨合”的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可沙皇沒有給這個時間,而“鷹”號的舵機始終就沒正常過使它在航行中故障累累、問題連連,在裝煤或遇上風暴時它甚至難以保持艦身的平衡!
而且在馬卡洛夫看來,縮窄了裝甲帶以避免“太子”號航行時出現的那種不穩定問題是極為愚蠢的,因為裝甲帶僅高於水線不多,在“超載”的時候會變得更低得水線缺乏有效的防護,而這在戰鬥中則會導致致命的後果。
馬卡洛夫拒絕以“蘇沃洛夫公爵”號為自己的旗艦而堅持以“太子”號為旗艦,可能主要原因就是為的這個。
第二太平洋艦隊中“博羅季諾”級戰列艦之外唯一的一艘現代化戰艦是“奧斯利亞比亞”號戰列艦於1895年開工,19011年服役。這是另一種法國式的艦艇,而且是那種以大量較小的速射炮為主要武器的“大船扛小炮”式的戰艦。因為它的排水量足足有12683:,裝備的卻是254毫米炮和11門152毫米炮(每側各門首1門,這和它的戰列艦身份很不相稱。在19世紀90年代末的那種原始的火控技術條件的背景下,特別是對俄國海軍來說,這不能說是一個壞主意。象英國海軍上將約翰希爾也喜歡這樣的能向敵艦瞬間傾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