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2 / 4)

三國的風險,幫助中國嗎?

據自己從後世地史書中學到的,現在正是列強進入“張牙舞爪”的“帝國主義”時代的關鍵時刻,西方列強透過爭奪殖民地的**已經把全世界的領土基本瓜分完畢,中國成了西方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一富源”。面對的國際環境極為險惡,西方列強現在看見了東方古老地中國海岸已經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龍旗海軍,為了阻止中國站起來,會不會聯手來對付中國?

如果那樣的話

想到這裡,孫綱不由得出了一身的冷汗。

而不久以後局勢的發展,證明了他的擔心,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

水上飛機協同母艦演練結束,他回到了自己的官廳。北洋軍情處地人已經把這些天地重要情報給他整理好送了過來。===他仔細地研究了一下,這才知道。美西戰爭已經結束了。

美西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

1898年12月10日這一天,美國和西班牙兩國在法國巴黎簽訂了《巴黎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等地轉讓給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

古巴則獲得了“獨立”。

這場被後世史書稱為“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地美西戰爭正式結束後,孫綱根據情報統計了一下,這場戰爭的規模並不算大,持續的時間也不長,雙方真正參戰的兵力應該不超過10萬人,美軍陣亡約5000餘人,真正死於戰鬥當中的不多,多數是因為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美國方面的損失並不大,美國人可以說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怪不得美國對日本不屑一顧,菲律賓和關島對美國來說,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美西戰爭的勝利大大助長了美國“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信心”和“決心”。美國把加勒比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在太平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關島和菲律賓,就此一躍成了和西方各大國比肩的列強之一,孫綱可以想見,美國以後將會更加積極參與列強對遠東及太平洋地區霸權的角逐。

美國現在也已經把手伸到亞洲太平洋地區了。

但孫綱照目前來看,美國剛剛經歷了戰爭後,雖然損失不大,但要接著發動一場戰爭應該是力有未逮,而且美國民眾及國會恐怕也不會允許,所以應該對中國的威脅不大。

他看完所有的情報後,現在最擔心的,是滇越鐵路的問題。

看上去雲南離著北洋十萬八千里,那裡發生的事應該和這裡應該不挨邊兒,可習慣了從國家全域性戰略角度上考慮問題的孫綱,卻看到了一般人覺察不到的地方。

後世的史書上對“中法戰爭”的描述,多數認為是中國在戰爭勝利的條件下向法國求和,即所謂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因此一頂“賣國求榮”的大帽子又扣在了主持和議的李鴻章的腦袋瓜子上。

但據孫綱讓北洋軍情處收集到的關於中法戰爭的資料顯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海戰方面,中國海軍被法國遠東艦隊重創(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南洋、廣東兩支水師也遭受了損失,北洋水師又被牽制在朝鮮),臺灣的基隆、澎湖等地被法軍佔據;陸路戰場,中國方面雖然有鎮南關大捷,戰場形勢變得對中國有利,但僅僅是“有利”而已,情形並不象好多人想的那樣樂觀,似乎老將馮子材能夠一舉南下,將法軍全部驅逐出越南!

事實上,法軍從鎮南關後退近百里後,迅速在郎甲地區完成了新的集結,總兵力達25000人,又得到近12000人的越南軍隊的支援,而當時清軍可用於南下追擊的總兵力不會超過15000人,無論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如果戰線南移,補給也將會發生嚴重的困難。

所以,李鴻章那時的“乘勝求和”的舉動也就很好理解了。

中法戰爭的結束,使中國又失去了一個屬國越南,並被迫開放雲南,法國人是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但平心而論,從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格局來綜合考量,很難說“停戰”就是“賣國”,對當時軍力極弱的中國來說,面對如此險惡的戰爭形勢,能做到不賠款,可能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與大清朝廷締結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及在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築鐵路權。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又和清廷補充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

這就是滇越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