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部門“共事”,這件事本身看上去就象是一個大笑話。
整理
(二百三十三)袁大頭演的“節目”
“這幾個人的情況你有麼?給我簡單說一下。”孫綱對江穆齊說道,
江穆齊找出了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的相關資料,給孫綱大概講了一下,孫綱這才知道,這些在後世的很多書中和影視作品中被當成“反面人物”的“北洋軍閥”,其實都有著不為世人所知的“傳奇經歷”。
就拿1859年出生的馮國璋來說,他天資聰穎,幼時入私塾讀書,22歲入保定府蓮池書院就讀,後來投筆從戎(這一點和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一樣,都是書生從軍起家的),是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學員,1893年入淮軍聶士成麾下,甲午戰爭中隨聶士成部轉戰於朝鮮和遼東,表現十分英勇,而且頗有膽略,很得聶士成的器重,甲午戰爭結束後因功被授了個候補知縣,在第二次對日作戰的丁酉戰爭中,他招募長白山獵戶組成團練,加入劉銘傳的北洋陸軍對日軍作戰,屢立戰功,被劉銘傳任命為步軍前營統領,本來如果不出意外,以他在丁酉戰爭中立的功勞,他應該還會再升官的,可沒想到朝廷一聲令下,不分青紅皂白的把北洋陸軍就這麼給撤了,他所有的功勞和以前奮鬥的成績全都化為烏有,灰心喪氣的他準備拿著那點可憐的“遣散費”辭別劉銘傳回老家,段祺瑞和他一直關係很好,段祺瑞這時已經在江穆齊的勸說下加入了東省鐵路護路隊,任鐵甲車隊(炮兵)統領,於是就找到了他。要他也加入東省鐵路護路隊,可能是段祺瑞看出來了這個“護路隊”將來會“很有前途”,不知和馮國璋說了些什麼,馮國璋就來了,而且把曹錕和吳佩孚也給拉了過來。
曹錕和出身大戶、書香門第的馮國璋不同,這小子按後世地標準,絕對是“根正苗紅”、“苦大仇深”的“紅三代”,他1862年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船工家庭,因不甘心一輩子窮困潦倒受人欺凌。於是立志從戎,20歲時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後入馬玉昆部毅軍為哨官,甲午戰爭時隨軍入朝作戰,雖然沒有立下戰功,但是在同日軍的交戰中,積累了很多作戰經驗,後來經親族曹克忠推薦,入劉銘傳的北洋陸軍,任步軍右營幫帶。在丁酉戰爭中因為表現出色,升到了統領,他性格憨厚,愛好武藝,豪爽仗義,與人無爭,而且愛結交朋友,和馮國璋、段祺瑞的關係都很好,所以段祺瑞也沒忘了把同樣“失業”的他給拉了過來。
吳佩孚則是他們當中歲數較小的一個,出生於1874年。和馮國璋一樣,也是以書生的身份從軍,他22歲就考中了秀才,次年因得罪家鄉豪紳,被革除功名並受到了“通緝”,據說他逃到北京後因生活衣食無著。不得已靠卜卦算命(想不到這個大軍閥竟然是“易道高手”。居然還會幹這個?)來餬口,後來在天津投軍從戎,先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後入淮軍聶士成部,甲午戰爭中隨軍入朝作戰,他假扮過間諜,冒險混入日軍後方刺探情報(也是牛人啊!),繪製日軍佈防圖。立下戰功。曹錕知道後十分佩服,兩人遂結為莫逆。後來隨曹錕進入北洋陸軍,丁酉戰爭中他親率偵察部隊在敵後騷擾,蒐集了大量地日軍情報,為清軍後來取得戰鬥的勝利做出了好多貢獻,當然了,他為此也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有好幾次都差點被日軍抓住,他有一次還是假扮成朝鮮婦女才逃脫。文字版首發無彈窗的中文網還有一次在戰鬥中身陷敵營,他殺了個日本軍官換上了對方的衣服才逃了出來,結果歸隊時忘了把這身衣服脫掉,捱了自己人的槍子,險些小命不保。曹錕做統領的時候他是幫統,曹錕的副手。這次北洋陸軍被裁,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好事不能忘了兄弟”的原則,曹錕來的時候也把他給帶來了。
聽完了這“北洋三傑”的“傳奇經歷”,孫綱有一種恍如夢中地感覺。
自己在後世,上哪兒知道,這幫北洋軍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啊!
照現在瞭解的情況來看,這三個人都是非常難得的人才,別的不說,他們都是從“最基層”幹起來的,又都出身於正規的新式軍校,接受的是先進的西方軍事思想,而且都經受過真正的戰火地考驗,因戰功一步步升到了現在的位置,儘管他們在後世的名聲都很不好,但現在,歷史的程序已經被孫綱改變了,如果能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安置,讓他們為自己所用,成為自己麾下的得力戰將,他們變成軍閥地可能性,應該是很小很小了。
如果不是自己把他們都“收容”了,那他們會去哪裡呢?
歷史書上寫地,他們當年可都是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