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自然是先要溝通交州,若雙方約定一起出兵,則大事可定,無後顧之憂。
劉備寫信給孫權,請孫權出兵會稽,互為犄角。
卻說周瑜得了楊錫寄過來的信箋,乍一看時,大吃一驚。
但隨後想想,此事卻不能公之於眾,這是鐵證,想不到孫權竟然如此城府,十多歲,便已然深諳權術之爭。
周瑜雖氣不過孫權,但轉念又想,孫策已經去世多年,今交州發展迅速,坐擁兩州之地,兵馬幾至二十萬,若穩定發展,他日也能算一方諸侯。
一旦自己因此事與孫權起了裂痕,許多軍中跟隨孫策老將,將出現波動,說不定會引起兵變。
周瑜裝作氣定神閒,恰此時,楊錫出兵南郡,劉備欲約定伐楊訊息傳入周瑜耳中。
孫權傳召周瑜等人議事,問計如何,武將們皆躍躍欲試,只有魯肅與周瑜不言語。
魯肅道:“今楊錫贈送之中南鐵軌正處於修建之中,一旦戰事開啟,此專案必擱淺。還有,肅總以為,楊錫沒有如此簡單,其明知會遇夾擊,卻還敢提兵去犯,必有目的。”
孫權道:“不管楊錫有何陰謀,此次卻是千載難逢之機,合三方之力,上下出擊,方能有可能擊敗楊錫,否則不出幾年,其必然形成席捲之勢。”
不知道為什麼,周瑜忽然對這個主公,有了一絲厭惡,但表面上,周瑜卻不能有任何異樣。
“主公,今我滿算也就二十萬兵馬,還有數萬在益州。能動者不過十三四萬。若出兵北上,定是走會稽郡。楊錫於中南州南部的武昌海峽,便有並五六萬,伊洛瓦底江有兵十餘萬,南海島有五萬,臺島又有五萬,若此四地傾巢而來,試問如何抵擋?更不要說屯兵會稽、吳郡、丹陽三郡的黃忠戰區兵馬五六萬。楊錫不用動北方一兵一卒,便已然對我交州形成絕對壓制,這一切,早在楊錫計算之中。”
孫權一聽,就知道周瑜不贊成此時出兵了,但孫權與周瑜心態不同。
“戰事不在兵多,他楊錫在外圍佈置了許多兵馬,估計諸侯其實看重者,乃其腹地人口以及財富吧。只要北上取得會稽、吳郡、丹陽,他楊錫必如籠中之鳥,數百萬人口損失,就算我交州丟與楊錫,他亦是首尾不能照顧。”
周瑜作為將領,可以安於一隅,孫權作為霸主,卻不甘心被別人做成肉夾饃裡面的肉。
孫權更不甘心,其對權力的**,旁人難以想象。
儘管周瑜反對,孫權還是一意孤行,堅持要出兵北上。
北上路線有三條,第一條是走荊南西京古道,從交州至桂陽郡,此路上楊錫命荊南名將邢道榮鎮守。邢道榮如今論資歷,也熬到了團長位置,領一萬兵馬鎮守此路,孫權不敢想。
第二條路,是梅關古道,從交州翻過南嶺至豫章郡大餘縣,由王獒部將王倉鎮守。此時豫章郡,已然全部併入了辰河商會,王倉也領辰河商會軍銜,並無二心,孫權又望而卻步。
只有第三條路,有無限可能。
那便是領軍至東邊,交州與會稽相連之地,孫權可走陸路入會稽,可走水路沿海上東冶城或上海城任何一處登陸作戰。
第三百五十七章 孫策之子
周瑜不贊成戰事,孫權決定親征。
回訊給劉備之後,孫權親領戰將數名,領軍十萬,發兵會稽。
劉備得孫權出兵訊息後,亦整頓軍馬,親領大軍東出,準備先取秭歸,再沿長江下武陵郡。
關羽也與劉備言明瞭不再親討辰河商會之事,劉備便留關羽守成都,帶諸葛亮、法正、張飛、趙雲出成都,往秭歸而來。
早有細作將各方情況報於楊錫,楊錫也不著急,只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信,發往秭歸寇封,言不管對方多少兵馬,只管緊守城池,不許出戰,若對方出轟天炮,則以炮轟之,守住城池兩個月,便是大功一件。
第二封信,楊錫是發往辰河城,楊錫命《辰河十日報》刊登孫策被刺殺內幕,並言明自己手上有孫權吩咐調動殺手的手書。且交州都督周瑜手中也有一份,證據確鑿。
楊錫要求,報紙的報道,一定要等戰事開啟之後,再行發出,如此一來,自可亂孫權軍心。
單說劉備領兵五萬,下至秭歸縣,寇封三萬軍馬堅守不出。
劉備命張飛、趙雲輪流搦戰,寇封命一萬火槍將劉備兵馬射死兩三千,張飛趙雲遂不敢近城。
劉備又命人推出自制山寨轟天炮,結果尚未進入射程,便被寇封以真正的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