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斯特過北部全境陷落了,楊錫這才珊珊來遲。
一日後,堵住的下水道被重新開啟,水勢漸漸下降,大軍開始焚燒城中未被水沖走的屍體。
鄧艾表現優異,果然當場便被黃射推薦給了楊錫,楊錫親自接見。
“傳大元帥府令,此戰鄧艾獻策有功,戰功卓著,戰時授予其上校軍銜,升為第七十九團團長!”
如此一來,鄧艾大喜,程諮卻大驚,自己竟被取代了。
不過楊錫接下來卻把目光看向了程諮。
“原第七十九團團長舉薦有功,馭下得體,頗有戰功,升授中將軍銜,調任大不列顛戰時司令部副司令,原副團長升任大不列顛戰時司令部參謀長!”
於是皆大歡喜,這是戰時調整,楊錫有著特權,其他人的功績,自然是戰後再行具體衡量,卻不需要楊錫一個個來安排了。
“好!傳令全軍,帶足糧草,全軍出征,目標,倫敦城!”
既然來到了這裡,糧草自不必擔心,楊錫以戰養戰,所過之處,各地貴族紛紛被劫,各地教堂紛紛毀滅,是以糧草充足。
約克城與倫敦城相距只有三百多公里,若是特種兵,一日可至,但大軍有著糧草,是以楊錫安排的是三天內抵達。
倫敦城是羅馬佔領不列顛的早期、公元47年左右,由泰晤士河上的商人在感潮河段建立的商港。
羅馬人征服不列顛之後發展了這裡的定居點和河港,公元60年城鎮被燒燬後,整個城鎮被規劃重建。新建的城鎮有城牆圍繞,經濟繁榮,並在公元一世紀莫成為羅馬不列顛行省的最大居民點。
而帕洛斯特便崛起於倫敦城,其在倫敦城根深蒂固,將一個只有六七萬人口的河港城鎮,發展成瞭如今的七八十萬人口商業、工業中心。
羅馬人最早在公元50年建造了跨泰晤士河的橋,帕洛斯特則將其擴建成了鋼筋混凝土鐵軌路橋,也算是極其用心。
便是這整個大不列顛最大的城池,這日卻人心惶惶,許多城中商販走卒,舉家搬遷,過了泰晤士橋往南逃逸。
他們從北方逃回的商人給他們帶來了確切的資訊,那辰河國人來自萬里之外,凶神惡煞,是來自地獄的魔鬼,不管軍隊還是平民,沒有絲毫留手,所過之處,全部殺光。
於是倫敦城亂了,兩日時間逃跑了二十餘萬人。
第三日,當所有人都確定約克城真相時,逃跑者達到了高峰期,十室九空的情況出現了。
就連元首帕洛斯特,都有了逃跑的意思。
沒辦法,調兵已經來不及。
原本帕洛斯特以為,辰河軍會被阻擋在約克,不想約克城數日便失陷,倫敦城只有守軍五萬,還不如約克城。
帕洛斯特深知真正的步槍恐怖,早期戰爭,這是無敵的。
便是對方只有一萬人,自己五萬人也不能正面對戰。
有大臣建議馬上向辰河軍投降,並承諾調回中亞軍隊,並脫離六國聯盟。
不對,現在是五國聯盟。
當然,建議投降者佔少數,多數認為可據城防守。
最後帕洛斯特本人決定,還是據城防守,等待援軍。
這援軍,自然是各地方軍隊武裝,以帕洛斯特的推測,也就三四日內,便有五六萬兵馬集結而來。
到時候說不定可打敗楊錫,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而且訊息已然送往德意志、佐夫羅馬兩國,那時候這兩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理。
二月底,楊錫大軍至泰晤士河。
楊錫親至泰晤士河,感嘆世界奇妙。
泰晤士河全長三百四十多公里,橫貫沿河的十多座城市,在倫敦城往下變寬,竟形成一個寬度為三十公里的河口,注入大海。在倫敦城上游,有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城。
楊錫看了這河,與系統中資料一對比,心中有底了,不需費一兵一卒啊。
原來泰晤士河從倫敦城往下入海,有著八十八公里的航道,可通巨輪!
就這條航道,平時是經濟生命線,但戰時,卻是死亡通道。
楊錫傳令,全軍分為四部,四個方向紮營,將倫敦城要道把守。
但其卻並不攻擊,有人提出疑問,楊錫道:“倫敦城只是中部中心,四面還有聖得堡、牛津、劍橋、亨利、伊頓五大城池,各有軍數千至一萬多。如果我們拿下倫敦城,則還需分兵各路擊破,那時怕有損傷。是以,我軍只需圍點打援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