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小……”
“我願意給他們這個機會!”寺內壽一看著中川健藏。沉聲道:“這兩個師團,已經丟盡了他們自己和帝國的臉面。這個臉面得讓他們自己找回來!”
如果廣瀨壽助在的話,肯定會驚訝寺內壽一早就知曉了他們的計劃!事實上作為總司令,寺內壽一怎麼可能完全的不知情?!
不過,如果是松田在的話他倒是不會覺得驚訝。如果沒有作為總司令的默許,他上哪兒給呼叫作為軍用物資的汽油啊?!沒有這些戰艦根本不可能啟動!
松田是從心底裡知道寺內壽一這是在給他們一次機會,如果他們失敗了寺內壽一至多會受到訓斥。不會傷及根本,誰叫現在軍部裡都是統制派的人呢?!
而一旦成功了,寺內壽一就可以指揮著大軍以最小的損失直接登陸福建!只要建立哪怕是一個灘頭陣地,這都是勝利!
“我給予他們洗刷自己恥辱的機會!”寺內壽一看著中川健藏,沉聲道:“如果他們不成,那麼便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我會向軍部請求將這兩個師團撤掉!帝國陸軍不養廢物!”
中川健藏聽著寺內壽一的話,陷入了一片沉默。
而此時,在剿匪的蔣中證拿著來自於福州的電報臉色一片鐵青!這日本人還真來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五百六十八章 你說剿匪我追賊
最早的時候蔣中證不過是認為那頭猛虎危言聳聽而已,但他真的收到了來自福州的電報之後完全傻掉了!
日本人直接進攻福建?!一時間蔣中證竟然有著手足無措的感覺,從心底裡來說蔣中證是不希望和日本人現在就交手的。甚至可以這麼說,蔣中證不願意和日本人交手。
在日本服役的期間,蔣中證從心底裡恐懼於日本。日本的工業能力、日本軍隊中的決死精神……等等這些深深的影響了蔣中證。
如果說“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中證的說辭的話,那麼赤色敗退之時,河南省主席劉峙宣佈“夫攘外必先安內,乃政府原定之計劃,今赤匪已經消滅,國內已屆安定,即政府原定之計劃,已成功一半矣!”
但在這之後,蔣中證雖然認為“以倭寇之橫逆,決不能避免戰爭,而倭寇未料及啟釁以後,決無議和之時,非我亡即彼亡也。”
但他希望能推遲這種對決,“須勿忘卻犧牲的準備,不可放棄忍痛一時的目的”。而在同一周的“本週反省錄”中既表達了他準備犧牲的決心,又“持其志毋暴其氣,對倭雖準備犧牲,但仍不忘和平與待時之方針,而此心終覺倭寇必被餘制服不敢為餘之敵也。”
這裡,其實可以看出蔣中證心中的矛盾。說他不是民族主義者,但他確實對於日本人恨之入骨。但若是要說他決心做些什麼可他確實一直在猶豫退讓。
究其原因,是他極度的缺乏自信心。或者說那個時代多數國人所缺乏的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心的缺乏導致的是他猶豫不決。最終卻任由日軍橫衝直撞。
他有心抗戰,但卻又擔心在打不過。這種猶豫表現的最為突出的,便是第二次淞滬會戰。張治中後來回憶說:“至於上海未能一次總佔領,統帥部失機在先,三次叫我停止攻擊。”
先是貽誤了戰機,後李宗仁認為“淞滬不設防三角地帶不宜死守。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我軍在滬作戰應適可而止”時。蔣中證又堅持死守。
而且在戰鬥極為困難,“我軍已成強弩之末,亟應後撤”時,仍然“嚴申命令。有敢擅自撤退的,軍法從事”,從而喪失了戰略撤退的最佳時機。最終,中隊全線倉皇后撤,造成了不必要的犧牲。
公正的看,蔣中證的確有抗日之心。但卻過多的寄望於外交途徑,寄望於別國的干預。他對於自己贏得勝利。並沒有絲毫的自信心。
而他所缺乏的,卻是楊子任所擁有的。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楊子任也沒有失去他的自信心。這種自信、樂觀、堅持不懈或許是楊子任最終能夠一舉在朝鮮打出那個時代國人自信心的原因之一。
後世一堆的人叫嚷著人海戰術,但事實上朝鮮戰場上幾乎很少看見一個整個團在直接進攻。按照美軍的記載當時的志願軍戰術便是“小股部隊的滲透、穿插、分割包圍,最終圍殲”。
在敵陣地的多個點發動攻擊,直接打破陣地進行分割包圍。連、營級進行穿插滲透,直接打到敵軍後方,分割包圍後實施圍殲。
這才是當時戰爭中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