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處理難民事件,還有修理京都城禁的一些進言。上頭還有……我夫君的批示。”
清瑜微微一愣,接過一看,確實是已故太子,如今要追封為神宗皇帝的太子叔叔的手筆。清瑜頷首道:“此事不假。”
太后道:“哀家仔細看過。你這提議實屬難得。”
清瑜對於巴州難民的事情一直關心,如今國喪一件接一件,她給父親的提議也因為朝政紛紜,被父親一直壓著。聽說巴州那邊難民生活日益艱難,清瑜也有些焦心。如今太后主動提及,莫非此事有轉機?
清瑜忙道:“太后明鑑。巴州難民生活困苦,久拖怕有亂象。臣女這提議只是一點皮毛,還請太后儘快召集朝臣商量萬全之策。”
太后冷聲道:“朝臣?如今他們都忙著站隊呢,有幾個能安下心來關係民生?這些人讀了這麼多聖賢書,見識還不如你我。我可聽說了,當年你父親在工部主政,重建了火災後的麻雀裡,都是聽了你的建議。可見你在這些民生事務上,是既有眼光,又有心思的。怎麼樣,願不願意為難民們做些事情?”
清瑜愣道:“太后要臣女出面?這個怕不合規矩吧?”
太后叱道:“又是規矩。哪裡來那麼多規矩?有本宮給你撐腰,你只管大膽去做便是了。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好生籌謀為民生謀福祉,千古功過自有人說。你倒是爭口氣,讓這些只會說教的老古董看看,咱們女人一樣能做大事。”
清瑜這才聽出來,太后這麼做,原來也有為她這個太后正名的意思。同時,這件事交給清瑜去做,做好了,是太后知人善用。做砸了,只怕就會推到嘉王府身上去。
憑良心說,從政治上考慮,清瑜應該躲這件麻煩事躲得遠遠的。但是清瑜總覺得眼前不斷晃動著當日在巴州城外見到的那些難民。這些人也是陳國的子民,他們的家園被蒙古人劫掠縱火燒燬,他們忍飢挨餓四散飄零。可是當皇家需要的時候,那麼多人站出來,跟著福王世子去打叛軍,清瑜始終覺得,陳國皇室欠這些難民一個交待。
清瑜猶豫的神情落在太后眼中,太后便知道清瑜有些動心。她拉過清瑜溫柔道:“你若是擔心你父王不準,或是擔心朝中大臣議論不合規矩,哀家自有辦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心去辦這件事?”
清瑜咬了咬嘴唇,低聲道:“臣女雖然不是大丈夫,於國於民卻有一份忠心。”
太后微笑道:“這便好了。陳清瑜聽旨!”
清瑜一愣,忙跪下恭聽。
太后朗聲道:“哀家封你為巴陵公主,允許你在巴州建公主府,節制巴州知府,全權署理巴州內政,尤其是巴州難民之事。並著吏部選派些精幹吏員,輔佐於你。望你好好做事,替哀家分憂!”
清瑜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公主?太后竟然封了自己為巴陵公主,並且在巴州建公主府!這在公主中的待遇幾乎等同於藩王了。當然,與藩王不同,公主府除了少數護衛之外,是沒有軍隊節制的。
清瑜期期艾艾的謝恩接了旨,半晌沒有回過神來。直覺告訴清瑜,太后這麼做,並非表面那麼簡單。雖然太后說了,是想讓自己為她解決巴州難民的事,順便借用清瑜的才能,為女性正名,從而為垂簾聽政的太后爭一口氣。可是,這值得太后將政敵攝政王的女兒封為公主嗎?陳國可是數十年來無公主,哪怕是一個無軍權,遠在巴州要處理一堆麻煩事的公主,那也是抬舉清瑜了。
太后見清瑜患得患失的樣子,笑道:“好了,你難得進宮一趟,就去看看澤禮吧。這些日子他跟從太傅學習禮儀,也辛苦得緊。哀家還有不少奏摺要看,先回宮了。”
清瑜忙跪送太后鑾駕。等太后去遠了,清瑜方才跟著小太監往乾清宮去見澤禮。雖然還沒有正式舉辦登基大典,但是自從先帝遺詔宣讀之日起,澤禮就已經是名義上的陳國皇帝了,自然要住在皇帝寢宮中。
正文 三百九十八、禍水東引
聽說是清瑜來了,本來在太傅與宮中司禮太監方公公督導下一板一眼學習禮儀的澤禮,立刻什麼都不顧了。最快最全盡在貓撲中文網(。mpzw。)他客氣請了太傅與方公公稍作休息,自個立馬到了偏殿去見清瑜。
清瑜見澤禮今日一身玄黃龍袍,看著精神了不少。雖然個子不高,一路上卻也是龍行虎步,有些帝王氣勢。
清瑜立即下跪道:“臣女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萬歲!”
澤禮一愣,這才反應過來,如今早不是在巴州時了,兩姐弟如今已經分了君臣,再不能似當時一般親密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