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部分(2 / 4)

小說:崇禎盛世 作者:宮本寶藏

情好了不少,只感覺自己現在已經恢復到了一個四五十歲的人的心態,不像是剛才那種彷彿是七八十歲的老頭,等死一般的心態了!

人的心態。其實跟人的實際年齡。關係並不大。要怎麼樣保持一顆童心,這是對於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的,要讓自己在人生的每一天都保持著一份渴望,一份對生命的追求。

崇禎皇帝朱由檢這一次感悟了不少人生,這段失去了回現代的機會的,心情壓抑的日子,實在對他也有所幫助。最終,是他的堅強的意志力,那股永不服輸的精神,起到了至關重要,否則的話,也許他會抑鬱而死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開始重新收拾心情,看著巍峨的寧武關,反思著自己上一世經歷的種種!還有他的大明王朝!

明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難用一句話概括的朝代。從推翻元朝開始,明朝就不斷的與少數民族征戰。先是蒙古,最後亡於清。朱元璋建國之初。深知國力衰弱,而又沒能將“大元”殘餘勢力掃清。於是派遣朱棣駐北。從戰略上來說就是遏制蒙古入侵。而燕王徵南之後,可能源於奪了侄子帝位而愧對祖先,於是遷都北京。然而這個遷都的舉動,卻將大明王朝的中心近距離地展現在蒙古面前。於是朱棣在永樂十年以後開始北征。五次北征之後,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餘多為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復的經濟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為後世子孫留下了長久不息的戰爭隱患。

明憲宗朱見深是朱棣之後明代不多幾個有些作為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朝代建立寧武關其實是有特殊含義的。明憲宗的父親就是創造被生擒“奇蹟”的魯莽皇帝明英宗。在明英宗時,當時的蒙古在漠北的勢力已經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瓦剌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太監王振鼓動英宗發動對瓦剌御架親征,但是準備不足,糧餉接濟不足,前線屢屢失敗。形勢不好,英宗撤軍,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包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為避免被瓦剌威脅,明王朝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隨後朱見深太子位置被廢。“奪門之變”後,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然而在這樣的經歷,使得他的精神壓力非常大,朱見深繼位的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而在成化三年就建立寧武關就是希望不要再重蹈覆轍,防患於未然。在此之後,寧武關的防禦功能被髮揮到淋漓盡致,有效的擋住了蒙古的入侵。明正德八年(1513)蒙古騎兵從大同入犯,進攻寧武關,企圖由此進入晉中。守關官兵奮起抵抗,戰敗蒙古兵,保衛了晉中的安全。寧武關的創設、加固以及沿關防戍的修築,將偏頭、雁門、寧武三關連為一線,有效地加強了明朝北部邊防,在相當時期內,保障了三晉人民的安全。

當時關防的設定,不僅有警邊禦敵的意圖,同時也有防止和鎮壓國內反抗的意圖。由於前幾任皇帝的橫徵暴斂,以及對於蒙古的多次用兵,到了崇禎皇帝期間,國庫空虛。而此時蒙古勢力逐漸弱小,滿洲勢力大增。為取得戰爭勝利,崇禎皇帝加徵兵餉。朝廷徵一分,官員徵十分。在朝野**的情況下,激起了民變。李自成從陝西起義。在對大明朝的戰爭中,寧武一戰非常慘烈。寧武破則北京危險。因此在此戰上,雙方都拼盡全力。明末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極其重要的大戰。但攻關的卻不是來自北方的入侵,而是來自後方的攻擊。

當明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陝、晉大地時,寧武關又成為抵禦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北上的堡壘。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后,隨即率大軍北渡黃河,取道山西進行北伐。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佔了太原。當向北攻克雁門關準備攻擊大同時,發現明軍在寧武關聚集了大批軍隊,有側擊起義軍的企圖。當時李自成由於曾經在羅城吃過周遇吉的敗仗,認為他是一塊硬骨頭,是有些害怕的。所以準備放棄攻打寧武關,繞城而走,直取大同,儘快攻擊北京皇城,然後再攻擊無援的寧武。後來在軍師的勸說下,以及寧武關在

三關中相互策應的重要位置,李自又返身南下,奮戰七晝夜以慘重的代價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如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築。這一戰整整打了七個晝夜,起義軍經血戰最終破城全殲了守關的明軍,但打的卻十分艱苦。這一戰也充分見證了寧武關的險要和堅固。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卻堅定了崇禎誓不南遷的決心。他認為憑藉層層險關足可窒礙起義軍的攻勢,可從容等待各路勤王之師的到來。但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寧武大戰之後,大同、宣化、居庸關的三處守軍,以及調去的援軍,竟然全部不戰而降。層層險關要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