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變故
斯大林話是這麼說,但鑑於他並沒有調動更多的軍隊進入遠東,所以他真實的用心其實並不難猜,即:他不在乎和中國片面開戰,但是絕非在這個時候。或許在他心中,並不認為中國在遠東的軍事行動足以動搖蘇俄的根本利益。同時他覺得,當前國際形勢下如果與中國全面開戰,等若是幫助英美日火中取栗。
斯大林的複雜心情,庫爾圖克的藍科夫斯基是無法體會的。因為兵力和裝備上的差距都太大,最主要是缺少重火力支援,所以,開戰不過五個小時,第七集團軍就丟失了所有的外圍防線,不得不將兵力收縮排庫爾圖克,只能靠巷戰來遲滯中**隊的攻勢。
庫爾圖克,這座蘇俄遠東小鎮,人口本來就不多,而在中國收復遠東之後,人口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會發生這種變化,自然和聯合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有關。聯合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簡單點來說無外乎就是“聽話的孩子有糖吃”,而且“越聽話的孩子得到的糖果越多”。即,只要能夠服從政府指揮,那麼政府就不在意加大援助和投入,甚至,能夠在教育、衛生以及民生許多事情上給予相當的照顧。
賴於中南半島的穩定以及早早的就透過“周邊影響力”將中南半島變成了“中國糧倉”,所以聯合政府現在最不缺的就是糧食。這也是聯合政府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光復區民心的根本原因。中南半島的水稻一年三熟,中南半島的人口就那麼多,聯合政府喪心病狂的讓中南半島國家全部大力種植水稻。結果就是,中南半島的米價一跌再跌,乃至於最後不得不依賴於中國的收購,如此才能保證半島的穩定。這當然是一種惡性迴圈,好在,“聯合政府”或者“中國人”是有良心的(中南半島的一些**人士語),並不因此過分壓低糧價。也就使得中南半島國家的國力在全體農業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乃至於在河內、金邊、曼谷等比較著名的城市,當地的人們也能夠用得起來自中國的電器,甚至能夠看到中國的電視。
言歸正傳,戰爭時期,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正因為掌握了這一軟實力武器,所以,聯合政府才能夠迅速的穩定河南大饑荒災情,不僅如此,還能夠支援越來越多的軍隊跨出國門作戰。同樣的原因,在遠東地區,因為能夠向少數民族源源不斷的提供價格低廉的糧食,聯合政府“簡在人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的認可。
無需整日為糧食擔憂,遠東人就能夠心無旁騖的從事其它生產以及建設,自然而然的,民生情況便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好。自然,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蘇俄人前往中國遠東地區就食。
遠東作為蘇俄政府一慣的政治犯流放地,在斯大林動了收復的心思之前,在蘇俄中央那裡真沒有什麼地位。相對應的,遠東的蘇俄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也較其它地方為低,甚至在一些比較偏僻的地方,還存在著白俄這樣的所謂“餘孽”。中央關注度比較低的結果,便是等政治保衛局的特工發現不對頭的時候,一些地方的人口已經削減一半有餘,甚至有的村鎮全體遷出成了死地。
庫爾圖哈的情況算是好的,但是現在鎮上人口加起來還不足一百人。原來那個時空,蘇俄之所以能夠取得對德戰爭的最後勝利,毫無疑問,“老百姓”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正是因為有“老百姓”們的騷擾和掩護,蘇俄紅軍才能夠屢敗屢戰,並取得最終的勝利。而現在,至少在遠東,這種情況卻絕對不會出現了。
缺少民眾的支援,蘇俄紅軍無論做什麼都需要親力親為,這不僅讓他們的備戰顯得格外的吃力,同時還對士氣產生了微妙的影響。這種微妙,在內加爾斯克開打的時候還不是很明顯,而在庫爾圖哈,對於藍科夫斯基及他的手下而言,可就比較嚴重了。
庫爾圖哈的鎮長,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跑了,反正,藍科夫斯基派人找當地負責人的時候,所到之處連個人名都沒能問出來。失去當地幹部的幫助,他們再想借助當地的民居作戰,就不那麼順暢了。
開始的時候,紅軍戰士們還能保持友好的態度,謙和的喊出“同志,開開門,我們是紅軍,中國人打過來了,我們要借你家的房子禦敵”這樣的話,而等他們接二連三的遲到閉門羹,終於有人忍不住了——翻牆越院,那還是比較客氣的;性子暴躁一點的,直接就用槍托砸門了。
“參謀長同志,當地人不配合啊,怎麼辦?”情況反應到藍科夫斯基那裡。藍科夫斯基顯然業沒料到會發生這種情況,他還不知道他們是被政治保衛局的人害了,糟了池魚之殃,故,剛開始還讓人去通知隨軍的政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