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啟一直在打量著紀寧,聽到這裡,他臉上露出些微的驚喜,他仔細考慮也是這麼回事,你一個人去聽,聽到的話總是片面的,而且相對偏頗,因為臣子或者別有目的的人,會在施政者面前藏匿百姓的真正需求,或者三人成虎讓施政者麻痺視聽。但若是派幾百、幾千、幾萬的人去地方上聽取百姓的意見,那就不同了,就算不能把每個人的想法徵集上來,至少也可知道地方哪裡有災情,百姓過的是否富足,他們對於國家的期待是如何,等等。
“紀某所強調的,也不是要採納每個百姓的意見,而是讓施政者在治國時廣納諫言,在治國之上做到分辨善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治國的功績,也是從一點點的小事上積累,安一人方可安萬民!”紀寧最後補充道。
“好。”趙元啟拍案叫絕道,“永寧這番話,讓本世子不虛此行。本世子就借花獻佛,敬永寧這一杯!”
唐解等人一向很推崇紀寧,現在紀寧又得到崇王世子的賞識,他們也覺得面目有光,趕緊斟酒,諸人起身共飲,這次紀寧也不能推辭,一連飲下趙元啟的三杯敬酒。
柳如是那邊望過來的目光中,也多了幾分佩服,她雖然對於治國之道上不是很瞭解,但也覺得紀寧這番話不是空談,而只要是讓施政者多做實事,如此對於百姓和民生也是有好處的。算是在為百姓謀福,而不是像何寰等人上來就丟擲什麼“禮樂”、“法度”這樣的大帽子。
眾人皆都落座,連柳如是也回到紗簾之後坐下,但她卻不敢隨便彈奏古琴,要等趙元啟或者是唐解、紀寧等人的安排,畢竟今日的主角不是她,而是在場的崇王世子和紀寧等人。
趙元啟說是來觀賞柳如是獻藝的,但此時他一心都放在紀寧身上,雙目中閃動著光彩道:“永寧,剛才你這番治國之言說的很好,但你始終沒說,這次鄉試的第二篇文章,你是如何做的?”
紀寧不想把自己第三篇文章的內容公之於眾,是他怕自己的議論或許帶著幾分偏激,別人會拿他的文章來攻訐他,認為他“不忠不孝”,這在此時代是大罪。
但第二篇文章,他就沒有藏掖的必要,因為這在他看來不過是一篇普通的議論文,除了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論點之外,別的也都是平淡無奇。
唐解將紙筆親自拿過來,紀寧正要研墨,趙元啟這才想到其實今日還應該有一位主角,便是柳如是。
趙元啟笑道:“永寧要寫文章,豈能自己研墨?嘗聞古人有紅袖添香之美,如今柳小姐在場,卻不知柳小姐是否願意為永寧他紅袖添香呢?”
柳如是站起身來,雙眸中流光溢彩道:“奴家只怕沒有如此資格。”
紀寧淡淡一笑,作出請的手勢,柳如是這才走過來,將袖子微微挽起,纖纖玉手拿起墨,開始研墨,因為她動作輕柔,不但人美,舉止之間也很優雅,會讓人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別人不禁想,也只有紀寧這樣才學廣博的人才能得到柳小姐的青睞,我等還是不要在他面前獻醜了。就連剛才出言質問紀寧的何寰,都有種自慚形穢的感覺。
有紅袖添香,紀寧拿起筆來,將自己的文章書於紙面之上。
他用的是行楷,雖非草書,但他筆下速度不緊不慢,文字還算工整。他苦練了這麼久書法,終於開始有一點小成效,勉強能見人了。等紀寧將一篇文章寫完,旁人更是想探頭看過來,見識一下紀寧的文章有多出彩。
而立在紀寧一邊的唐解和韓玉等人,其實已在紀寧書寫時便讀過這篇文章,就算唐解和韓玉是舉人,也不得不佩服紀寧的文采,他們自問是寫不出紀寧這般卓然的文章。
“拙作一篇,於貢院試場之上倉促寫成,還請世子斧正。”紀寧將文章遞上前去。
趙元啟只是看了開頭,雙目便已經無法挪開。
第204章 駁論
“永寧的這篇文章,寫的有理有據有節,無可挑剔,這是本世子有生以來見過的最好的關於治國的文章。”
趙元啟最後站起身來,對紀寧恭恭敬敬行了一禮,言語之間帶著由衷的佩服,讓在場之人看也不由羨慕。
紀寧居然能得到崇王世子的賞識?
那是不是將意味著紀寧以後將會成為崇王府的幕僚,就算鄉試未中舉,日後也可以飛黃騰達?
我的文章寫下來,跟紀寧的文章比比,到底孰優孰劣,優勢在哪裡劣勢在何處,我如何能讓崇王世子在那麼多學子中也留意到我?
每個人心情是複雜的,他們對紀寧帶著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