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 渾敦 、窮奇 、檮杌 、饕餮 ,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 ,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 鴈門之北, 鷹隼 、所鷙 、須窺 之國,饕餮 、窮奇之地。“參見” 四凶 “。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4、貔貅 píxiū: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為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至於天祿,則較少有人用以稱這種瑞獸,還有人將它稱為”怪獸“或”四不象“。
貔貅是以財為食的,納食四方之財。中國傳統是有”貔貅“的習俗,和龍獅一樣,有將這地方的邪氣趕走、帶來歡樂及好運的作用。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百解,共四個名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態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屁洞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 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但如果要戴在身上,還是一隻就好,以免打架,以上均屬傳說,大家參考就好 !
據古書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 ” 天祿獸 “ 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徵,稱為 ” 帝寶 “ 。又因貔貅專食猛獸邪靈,故又稱 ” 辟邪 “ 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
貔貅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其口大,腹大,無肛門,只吃不拉,象徵攬八方之財,只進不出,同時可以鎮宅辟邪,專為主人聚財掌權。
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 “的美好祝願。
後記: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象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淑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