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超等逾官,漁利蘇功,以取順其君。聖王之治民也,進則使無由得其所利,退則使無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樂其群,務其職,榮其名,而後止矣!”
張道玄說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古文之後,解釋道:“管仲的意思是,作為聖王,處在治世的時候,講德行必須立下正確標準,講道義也必須有個明確準則。所以士人們不敢自專,以表現自己,因為在管子看來,士人違背國法,另行立規是對國家的侵犯;也不敢布恩枉法和修好上下以收攬民心;也不敢越級僭職,謀取功利以討好於國君。聖王的治理人民,向上爬的總是要使他無法得利,推卸責任的總是要使他無法逃避懲罰。必須使人們回到安其職位、樂其同人、努力於職務、珍惜其名聲的軌道上來,才算達到目的。管子名相,在他看來,完整、準確而且能夠上行下達的制度,要比英明的君王、能幹的臣子要重要得多,如今北海,商法民法正是完善我大明律法之舉,而其他量化判刑之舉,例如貪賄數目與刑罰標準的規定,更是讓人沒有了營私的空子,王爺此些舉措皆暗合管子之道啊!”
朱由崧對於北海的管理,實際上是按照他技術人員的思路來做的,就是儘量做到細緻,沒想到這卻與幾千年前的管仲思想相合了,朱由崧不禁奇道:“管仲也是黃老之學的人物嗎?”
張道玄笑道:“春秋雜學多出於黃老,管子此言雖是說要立法細緻,實際上卻在說無為之治,與我黃老學理念暗合!”
朱由崧奇了,說道:“此話怎講?”
張道玄說道:“此言乃是《管子》法禁篇當中的語言,最後管子的總結是,故曰,絕而定,靜而治,安而尊,舉措不變者,聖王之道也。這是說國家執行法律要堅決而嚴格按照標準,保持國家的穩定才能夠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君王自然受到尊崇,有舉措卻不朝令夕改這就是聖王治國之道!實際上這也是無為之治的最經典解釋。”
朱由崧雖然不懂黃老之學,卻也是個聰明人,他分明從中聽出來後世的一些健全法制,依法治國,排除“人治”的意思,他也沒想到回到古代居然能夠聽到這麼精彩與儒家完全不同的黃老之學。
朱由崧笑道:“道玄先生,我承認你說服了我,像這樣精深而合理的學問要是不得廣泛傳播,實在是一種遺憾,山東大學堂當中將有你們的一席之地!”
張道玄不禁笑了,朱由崧的決定,讓沉寂已久的諸子百家有了重新振興的機會,這不同於輔佐某位明君,而是直接將他們的理念傳播開來,而聖門一定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第七十三章 儒道之爭
萬曆四十四年的秋天,山東局勢已經徹底穩定下來,而山東的現代化工業也開始了大發展,油田和煉油廠也已經正式開始向外界售賣煤油,向艦隊供應重油燃料,合成氨工廠也已經正式投入運營,並且開始大量向山東商幫控制的化肥公司提供氨水,化肥廠開始產出碳銨肥料。
鐵路公司的工程都已經完工,因此鐵路公司的工程隊也暫時閒置了下來,而在當地政府出資之下,他們又在濰河、修築了大量的小水壩、水渠和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因此這一年雖然仍然乾旱,不過在水利和化肥的作用之下,山東的糧食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不過仍然有大量的農民選擇出海,或是加入山東商幫的工廠、鐵路公司、油田或是煉油廠,因為機械農具的運用,讓耕作需要的人手大大降低,那些地主根本不會顧及這些人同宗同族的關係,直接將他們趕了出來,這讓他們不得不另外群求他路,這跟圈地運動的效果相差無二。
對此朱由崧也別無他法,他能做的就是為這些人尋求一條生路,衣食無計的人可以向鐵路公司尋求幫助,不過鐵路公司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就算是朱由崧一個人的,他也沒辦法把它變成善堂,工廠主都是追逐利益的,因此那些流民也必須聽從鐵路公司的安排,或是加入工廠,或是出海墾荒。
朱由崧能夠在山東待這麼長時間,第一是因為萬曆皇帝真地是要讓他把那支神樞營抓在手裡,第二則是因為方從哲需要朱由崧在山東構建他們大學堂的後備人才基地,不過這兩件事情已經做的差不多了,自己現在也算是位高權重,手裡有軍隊有地盤,京裡的不少人已經寢食難安了,他們甚至拿現在山東一些流民無地無產的情況說事,甚至把徐誦的奇異,說成是朱由崧官逼民反,相信不久之後他就能夠收到北京的傳召。
而在此時,山東大學堂也迎來了第一屆大學生入學,不但有大量的富家大戶學生入學,而且這裡完善的獎學金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助學制度,也讓大量勤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