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出來,笑道:“太悳子殿下,聖上宣你進去。”
李建成這才收回心思,走進了御書房。
御書房內,李淵的心情明顯好了很多,他笑問道:“在門口應該遇到世民了吧?”
“是!他居然向兒臣道歉了。”
李淵捋須笑道:“那是他應該的,朕很欣慰,他只要能懸崖勒馬,朕就可以原諒他。”
李建成心念一轉,不會奪取秦王軍權之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吧!但這話他不敢說,只得問道:“二弟是否為江南李密之事而來?”
“正是如此,他提出了應對荊襄危機的三策,朕一時舉棋不定。”
李淵便把李世民的三策說了一遍,最後道:“朕比較傾向於中策,既沒有違反雙方的條約,又可以順勢奪取南方,皇兒怎麼看?”
李建成看了一眼地上的辭呈,他來是商量關隴貴族辭職之事,而不是應對荊襄危機,但既然父皇問他,他又不好不表態,想了一想,李建成道:“父皇,這件事不如召開政事堂會議,和相國們一起商議。”
一句話提醒了李淵,他點了點頭,“皇兒所言極是,朕幾乎把政事堂忘了。”
李建成深施一禮,“父皇,兒臣是為關隴貴族集體辭職之事而來。”
李淵臉色變得凝重起來,有些不悅道:“你打算讓朕向他們低頭嗎?”
李建成嘆了一口氣道:“父皇,現在我們不能內亂,這件事就由兒臣來承擔責任,兒臣去勸說獨狐相國和竇相國,告訴他們,父皇並不是打算南巡,而是準備御駕親征江南,消除他們的誤會。”
話雖這樣說,其實還是變相低頭了,李淵臉色愈加難看,最後他才冷冷道:“也罷!先平息此事,以後朕再一個個收拾他們。”
卷十 高麗鼙鼓初響起 第三十一章 軍機決策
關隴貴族以辭職施壓,逼迫李淵取消南巡計劃,最終以李淵的低頭而告以段落,正如李世民所言,關隴貴族是大唐根基,在現在風雨飄搖之時,他們更不能輕易動搖根基。
雖然李淵被迫打消了遷都巴蜀的想法,但他並不甘心,他又給四子元吉送去一份密旨,命他坐鎮成都,做好遷都巴蜀的準備。
李淵的試探只是一個小插曲,但現在唐朝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卻是荊襄之危,如何解決這個危機?
當天晚上,李淵在武德殿偏殿召開了軍國會議,由政事堂五相和太子、秦王,以及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封德彝族等等一共九人參加,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偏殿內燈火通明,十幾根手臂粗的鯨脂蠟燭將偏殿照得如白晝一般,大殿裡瀰漫著一股淡淡的異香,九人分坐兩邊,每個人都有坐榻,他們挺直了腰板,神情肅穆。
李淵坐在玉階龍榻之上,對眾人緩緩道:“朕剛得到襄陽傳來的訊息,楊元慶已經收編了蕭銑和杜伏威的軍隊,加上部分隋軍,大約十五萬人,從長江兩岸同時向荊襄進發,我們的擔心即將成為現實,現在危難關頭,大家暢所yu言吧!今晚無論說什麼,朕都可赦免無罪。”
眾人已經事先得到了今晚商議的內容,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隋軍攻克江南後,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荊襄,隋軍的戰略已經很明確了。下面就是看唐軍怎麼應對。
李淵又把三條應對之策告訴了眾人,他的意思很明顯,他是準備從這三策中選出其中一策,而眾人也知道,不可能選第三策放棄荊襄,如果李淵有魄力,那就選上策。如果求穩,那隻能選中策。
這時,蕭瑀起身道:“陛下。請容臣先說一言。”
李淵點點頭,“蕭相國請說。”
蕭瑀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比較支援中策。但一些細節上他卻不太贊成,蕭瑀走到大殿zhongyāng,看了眾人一眼,又向李淵行一禮道:“陛下,首先臣要明確態度,荊襄不能失,失去荊襄糧倉,只剩關隴和巴蜀,我們恐怕支撐不起三十萬軍隊,所以臣支援中策。朝廷須派兵援助荊襄,但在派兵細節上,臣有不同意見。”
李淵微微一笑,“有不同意見,儘管說。所有的不同意見,朕都要聽。”
蕭瑀又繼續道:“關鍵就是派十萬軍去支援,秦王殿下的意見是七萬軍支援荊襄,三萬軍防禦巴蜀,但問題就來了,我們這裡只剩下十萬軍隊。能否守住關隴?首先京城至少要五萬軍隊,那麼剩下五萬軍隊怎麼分配?所以我覺得調走十萬大軍,未免太多了一點。”
蕭瑀的話引起大殿內一片竊竊私語,連李淵的眉頭也微微一皺,不說還沒有感覺,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