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的勝利,他成功利用了唐朝內部的權力鬥爭。
現在李孝恭慘敗,那麼李世民更不會輕易和他一戰,這八萬軍是李世民最後的政治勢力,如果這八萬軍再被削弱,他李世民的政治生涯恐怕會提前結束。
正是利用了李世民這種惜戰的心態,楊元慶的五萬軍便成功拖住了西線十一萬唐軍,保證了東線的大勝。
現在這盤中原大棋已到最後收官階段,楊元慶也格外謹慎,他不能出任何意外。
就這時,帳外又有士兵稟報:“啟稟總管,長淵縣唐軍再次向西北方向撤離,輜重只有千輛牛車。”
這個訊息來得正是時候,楊元慶當即下令道:“命謝映登率五千騎兵火速趕往長淵縣,務必奪取唐軍大營。”
。。。。。。。
李世民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和隋軍決一死戰,他率軍進兵中原是來攻打洛陽,而不是和楊元慶決戰,所以當聽到楊元慶率領從盟津渡河的訊息後,他便毅然決定放棄攻打洛陽,退兵弘農郡。
攻打洛陽最早是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最後下定決心,也是在他反覆勸說的結果,如果李淵拿下洛陽是為了拔掉眼中之釘,開啟唐朝東進大門,那麼李世民要求攻打洛陽則是有著極深的政治目的。
他當然也想拿下洛陽,拿下洛陽能給他增加極大的政治籌碼,但他也知道楊元慶一定會出兵干涉,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希望透過楊元慶出兵給朝廷施加壓力,讓父皇派兵來援助。
他心裡很清楚,此時留在關中的軍隊,幾乎都是太子派系,一旦父皇同意派兵,那肯定是派出太子派系的軍隊,他便可以趁這個機會吞併關東太子系的軍隊,徹底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