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氣高昂的關東軍,而不是鑽碉堡、爬交通壕的華北日軍。關東軍的作戰物件是蘇聯遠東軍,儘管與蘇軍兩次交手,都被打得鼻青臉腫,但對付土八路不在話下。
面對強敵,抗聯在夏天尚能利用沼澤地區為依託開展遊擊活動,多次襲擊偽警察所、分散孤立的偽軍據點和日本人的開拓團。但一到冬季,他們就處於被動地位。由於得不到糧食供應,又長期被日軍追蹤襲擊,部隊傷亡增多。在敵**舉圍剿下,抗日聯軍遭受重大損失。
1940年,各部隊的活動更加困難。1月24日,**吉東、北滿臨時省委代表周保中、馮仲雲和趙尚志等在蘇聯伯力舉行會議,決定採取逐漸收縮、儲存實力的方針,將抗聯三路軍縮編成支隊分散活動。此後,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依靠漢、朝、蒙古、回、鄂倫春、達斡爾等各族人民,繼續戰鬥在白山黑水之間。到1940年冬,僅剩下不足2000人。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日聯軍將士抵禦著難以想象的嚴寒和飢餓,挑戰著人類生存的極限,不怕犧牲,頑強戰鬥,湧現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敵強我弱的形勢,使東北抗聯蒙受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參加東北抗聯的5萬多將士大部分血染疆場。在敵人的無數次“討伐”中,120多位師以上幹部戰死,除熟知的楊靖宇、趙尚志外,還有王德泰、許亨植、童長榮、夏雲傑、陳榮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鐵巖、金正國、魏長魁等40餘位軍以上幹部為國捐軀。
嚴峻的形勢使得“抗聯”將士們意識到: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抗聯”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這時,他們想到了與東北一江之隔的蘇聯。於是,從1939年秋天開始,“抗聯”領導人趙尚志、周保中、馮仲雲先後前往蘇聯尋求幫助。
第17節 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
當時,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此前被蘇軍打得鼻青臉腫的日本關東軍雖然表面上老老實實,心裡一直不服氣,總想報一箭之仇。
德軍從西面侵入蘇聯以後,把日本皇軍打得體無完膚、遍體鱗傷的蘇聯紅軍,在德軍面前無招架能力,一潰千里,一氣退到莫斯科城下。
人比人沒活頭,驢比騾子沒馱頭。日本人想法可多啦:想當年日本揚言三個月佔領支那,結果光一個上海就打了三個月,而德軍三個月就打到了莫斯科郊外;想當年蘇軍一個集團軍就打得日本陸軍的精華——關東軍屁滾尿流,而德國的一個基輔會戰就幹掉了蘇軍一個方面軍,光俘虜就抓了67萬。就樣一比,日本人羞得恨不得把頭塞進褲襠裡。
惱羞就要成怒,惹事就要生非。面對德軍,蘇軍整軍整軍地投降,日本人手那個癢癢呀!儘管當時帝國制訂了南進戰略,但關東軍一直在中蘇邊境頻繁活動,心血來潮時還拿出全國僅有的幾輛薄皮坦克舉行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讓蘇聯著實緊張了一陣子。
正當蘇聯像刺蝟一樣,豎起全身的刺提防日本人時,窮途末路的東北抗聯殘餘來投懷送抱,可把蘇聯人樂壞了,因為他們正需要“抗聯”為其提供日軍情報,因此對趙尚志等人十分熱情,讓這些平日裡吃菜咽糠,有時甚至吃野菜的抗聯將士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著實風光了一陣子。遠在萬里之外的斯大林專門發出指示,成立中國旅,授予蘇軍正式番號,裝備由蘇聯供給,服裝按蘇軍配發,幹部戰士被授予蘇軍軍銜,薪金等待遇與蘇籍官兵相同。
逃到蘇聯的抗聯戰士只有不到700人,與一個旅的編制人數相差較多,蘇軍便把遠東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戰士和華裔戰士調進來,人數達到1500人左右,總算達到了一個旅的編員。
1942年8月1日,教導旅被正式授予蘇聯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番號。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旅政治委員,均為少校軍銜。各營連主官基本上由原來的抗聯軍官擔任,副職由蘇軍代表擔任:蘇軍少校什林斯基擔任副旅長,部隊裡總共有六七十位蘇聯軍官。儘管兩國官兵大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是關係十分融洽。
在外面混總是要還的。一陣風光之後,抗聯戰士投入了緊張的訓練之中,不僅進行爆破作業、地形識圖等訓練,還接受了一些特殊技能的訓練,比如武裝泅渡、滑雪、空降等,每週還要上文化課和政治課。遠東軍司令部還定期派出考核團進行考核。
……
米沙彙報完了,他得意洋洋地坐在沙發上,滿臉矜持地望著大家,臉上寫滿了字:“瞧,雖然我當了俘虜,但我並沒有閒著。”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