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領來說實在太過輕鬆。
別看雷虎分派的田地不多,那可是標準的上等水田,而且不僅只有男女青壯有水田分派,老小也有。
官府分派田地都是按照人口,根據戶籍分派,可不管什麼男女老少。
也就是,一位青壯男丁名下只有十畝水田,而青壯女性名下也有十畝水田,而老小名下同樣有五畝水田,由官府和軍隊雙重監督不許以家人名義侵佔。
如此,也就保障了不管男女老少,又或者身體是否有疾病殘缺,都能依靠名下的田地過活。
至於這些田地是否由本人親自耕種官府會有嚴格的管理和監督,而每次收穫時官府除了拿走商量好的分成之外,還會取走一份糧食儲存在特定的官倉中,用著不時之需。
官府沒有刻意盤剝的意思,每到了清黃不接的季節,擁有田地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憑藉戶籍到特定官倉取走前一年儲存的糧食。
如此政策,對於隱戶的吸引力極大,這不政策事實了還沒半年,主動向官府和軍隊申報戶籍的隱戶數量便有近萬戶。
對於種地百姓,雷虎的憂患政策可不僅只有這些。
官府身派的十畝上等水田,要是不好好操弄的話,等到收成的時候同樣沒多少收穫,他可不希望治下百姓因為操弄田地的問題餓肚子。
這時候,聖門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
經歷了漢武時期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運動,兩漢四百年光景儒家獨大,百家卻是暗淡無光,甚至許多學說已經徹底消散於歷史長河中。
好在聖門乃是當初的百家學派失意者聯合而成,手中儲存了十分完善的諸子百家傳承,其中自然就有農家傳承。
另外,象是剛剛出世不久的《齊民要術》,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以聖門的實力都有傳承。
透過陰葵派的關係,雷虎不僅得到了相關的農書,還弄到了好些個專研農學的‘專業人才’。
聖門可不僅僅只有兩派六道,更多的則是沒有練武天分,或者說已經錯失了練武最佳時期,只能作為聖門底層存在的弟子。
這些位於底層的弟子沒啥戰鬥力,可透過學習聖門手裡完整有序的百家學說,只要認真學習總能成才的。
可惜的是,因為大環境因素,還有聖門高層不重視的緣故,這樣的專業人才卻是隻能困頓於聖門底層。
當然有聖門庇護,他們的日子也不能說糟糕,只是所學的一身本事,沒辦法在更大更廣闊的平臺發揮而已。
可世家門閥卻恰恰相反,他們對手裡掌握的知識,特別是能夠轉化為家族實力的知識相當看重,對於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也都很是重視。
有個十分有趣的事實,那就是此時的世家門閥,種田的本事卻是比一般百姓甚至朝廷都要厲害,可見他們對於知識壟斷的厲害程度。
有聖門的龐大人才資源可用,雷虎自然不會求到世家門閥那裡,不然等待他的將是無數的苛刻要求和條件,到時候吳侯領還是不是他的都難說。
可笑吧,在後世幾乎無人問津的農學知識,此時卻是世家門閥手裡的核心資源,同時也是保證世家門閥優勢地位的核心利益所在。
這些事情,雷虎當上吳侯以後,慢慢的也都熟悉和了解了,自然不會主動向門閥世家低頭服軟,他想要推廣更加科學的農耕知識,只需要向聖門求援即可,還不用付出那麼大的大家。
當然,為了不刺激門閥世家敏感的神經,從聖門要來的農學典籍和專業人才,都沒有輕易放出,而是加入了吳侯領的軍隊之中,以軍隊的名義向治下百姓傳播更加先進的耕種知識。
剛開始的時候,效果自然不明顯,就象後世國家剛開始推廣化肥一般,從來都沒有用過的百姓自然不會信任,甚至有的乾脆將國家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化肥倒進水溝了。
雷虎明白,想要讓治下百姓的耕種更加科學規劃,需要很長時間的推廣,還有明晃晃的例子才成。
好在他一點都不缺乏耐心,反正領地裡到處都是膏腴的上等水田,除了分派給百姓的基業田之外,其餘控制在官府受禮的田地,大部分都是各地駐軍以及‘生產建設兵團’耕種,這些水田正好拿出來做了試驗。
就在雷虎於領地默默種田的時候,嶺南方向傳來訊息,隋軍跟嶺南宋閥私軍已經停止交戰,同時還達成了某些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