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石之軒跟吳帝直接對抗,他也是沒那膽子的。
之前與吳帝數番交手,石之軒可是沒有勝過一次,不說有了心理陰影這樣的屁話,心中十分忌憚是真的。
沒了直面爭雄之心,他又擔心吳帝的實力太強,能夠看破他的偽裝,乾脆就讓替身裴寂頂著官身在朝堂效力,他本人則是隱身關中的某間寺廟,坐看風起雲湧靜等時機。
如果可以的話,石之軒很想得到楊公寶藏裡的邪帝捨棄,吸取邪帝舍利中的精元,修復受損分裂的精神。
以他積累多年的實力和底蘊,一旦分裂的精神修復完好,立時就能踏入宗師之境,估摸著就算還不是吳帝的對手,起碼自保沒有問題。
之前江湖上,有關楊公寶藏的傳言洶湧澎湃,也不知其中有多少真實資訊,不過他卻是確信楊公寶藏就在關中大興城,藏身佛門也是為了探詢方便。
只是沒想到,吳帝雷虎竟然好心的放走一干失意梟雄,讓他們在西域萬里之遙封藩建國,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此事的影響,他便得到了北方佛門高層的授意,希望他的另一層身份大德聖僧能夠參與進來,並且做出成績。
石之軒無法,同時也是對西域局勢的好奇,便跟著第一波佛門中人過來了,第一站便是與佛門關係密切的李淵所在諸侯國。
不得不說,吳帝走了一步好棋。
李淵為了發展自身諸侯國,那真是費盡心思,將家底都掏出來了,整個李閥幾乎都搬遷到了西域,中原朝堂上便少了一個後患。
邪王扮演的大德聖僧能力著實不錯,到了李淵的諸侯國後,很快就位佛門傳法開啟局面,趁著各地大搞基礎建設的當口,將佛門的信仰深深紮根於底層,只要不出現大的反覆,佛門在這裡的根基就不會出問題。
隨手把後續的傳法之事交代下去,邪王扮演的大德聖僧便有了大把空閒時間,一邊琢磨以後的計劃,一邊也是想更具體的看一看,西域一票諸侯國的真實情況。
要說邪王心中不羨慕那是不可能的,憑什麼象林士宏和輔公佑這樣的魔門小輩,都能在西域建國稱王,他堂堂邪王就不能?
就算邪王對國家建設興趣不大,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武藝上,可一個諸侯國資源的全力傾斜,對於他武藝的提升作用有多大,起碼比沒有要強得太多吧。
以他此時的實力,一旦更進一步達到了宗師之境,想要更進一步需要消耗的資源絕對驚人。要是有一個諸侯國在後面支撐,起碼更進一步的速度會更快!
當然,就算沒有在西域建國,可只要掌握了一到幾個諸侯國的信仰資源,同樣能得到極大的幫助。
只是,南方佛門那幫傢伙的手,也一點都不客氣。
不僅派來的和尚一個個武藝精湛起碼都有三流水準,單單他們在佛學理論以及團結程度而言,比北方佛門幾大支脈要強得多了。
這叫心中有些想法的邪王十分不爽,他也知曉這是什麼緣故,不就是南方有一座佛學麼,怎麼感覺南北佛門之間的差距有些大了啊。
以邪王的手段,要不是北方佛門跟李閥關係密切,他還真不一定能拿下李閥所屬幾家諸侯國的信仰資源,南方佛門那幫傢伙的手段也是不差的。
沒見林士宏和輔公佑兩家小型諸侯國在他們的幫助下,建設速度飛快,兩家各自方圓不足千里的諸侯國,建設得相當不錯。
特別是水泥這種建築材料的出現,簡直就是修路和設城利器,再也用不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用什麼糯米指汁了,而南方佛門卻是能夠弄到朝廷分配份額之外的水泥,哪能不受到那些小諸侯國國主的青睞?
誰都不是傻子,南方佛門能得到那麼多正常份額之外的水泥,顯然跟吳帝的關係菲淺,不然以吳帝對江東的控制力度,南方佛門根本就沒有這等本事。
道門也是不甘示弱,儘管沒有廣開山門的意思,可是藉著與各諸侯國高層的關係,同樣在西域之地建起了不少的道觀。
當然,佛道兩家都是外來宗教,跟本地之間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宗教爭奪信仰資源,各種或明或暗的手段都使出來了,暗地裡早已是洶湧澎湃鬥得相當慘烈。
這也是邪王扮演的大德聖僧過來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須得有德高望重又實力非凡的高僧坐鎮,不然還真不一定在西域這裡討得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