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3 / 4)

小說:天朝之夢 作者:

了!說起來這大清才真正的“以民為本”的,只是這民不是四萬萬之漢民,而是一百幾十萬“祖宗之民”也就是旗人。大清的根基就是這一百幾十萬旗人,或者是大清的主人就是這一百幾十萬八旗子弟。

所以歷史上的大清朝在對待國都的問題上,和後來的gmd截然相反。只要滿清的國都被人捏住,那就要它圓就圓,要它扁就扁了。如英法聯軍侵華之時,北京陷落,大清朝便一點脾氣沒有了。又如中日甲午戰爭之時,日本先是侵入東北的滿洲“祖宗之土”,繼而又威脅北京城,惶惶大清就賠了2億3000萬兩白銀還割了個臺灣。再如後來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這大清王朝也乖乖簽了賠款四億五千萬兩(不算利息)的《辛丑條約》。

而後來的gmd反動派的南京城被日本人拿去屠個乾淨,老蔣愣是眉頭也不皺一下。這兩者對於首都民眾的態度如此天差地別,主要就是因為北京乃是旗人之城,天下的旗人有一半生活在北京及其周邊地區,要是讓帝國主義屠個乾淨,大清朝想要不亡也難啊!

在這個時空,惶惶大清之所以那麼快就垮下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楊秀清帶著幾十萬太平軍直奔北京去殺人。先是在滑縣殺掉了最少十萬八旗新軍,接著又在北京城殺了十來万旗兵旗民,這個數字已經佔到了八旗子弟總數的15%,而且大多是青壯年男性,這滿清王朝的脊樑算是斷了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大清脊樑,現在又被朱濟世捏住,隨時都能敲斷。

公元1849年8月3日,遼陽城。

從這座滿洲第二大城市的城頭上向下看去,已經在遼東之地消失了200多年的大明王師,正活生生出現在眼前。

“他們的人好像不多啊,不知道有沒有一萬?”

“一萬還不多?你沒聽說過明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嗎?”

“那個是說明軍?那是說咱們滿人……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啊!”

城頭上的八旗兵都在議論紛紛,似乎都很不理解,本來該是他們“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傳說,現在怎麼成了“明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了呢?

“這可如何是好,可如何是好……明軍怎麼就到了城外了,求援的信使什麼時候出發的?這會兒該到盛京了吧?”

帶兵守遼陽的是葉赫那拉。瑞麟和巴魯特。柏葰,一個是滿洲正藍旗的都統,一個是蒙古正藍旗的都統。兩人手中的可戰之兵本來有15000,不過兩天前他們倆不知道天高地厚派出3000馬隊想去遲滯一下登岸向遼陽城開來的明軍,結果3000人馬隊先是被明軍用大炮轟了個七葷八素,繼而又被明軍的1000名錦衣騎士打了場牆式突擊!這明軍的馬隊雖然很少,但人、馬俱是精銳,裝備更好,胸甲、馬槍、柯爾特手槍、馬刀,都是精品,只是一個衝鋒就把蒙滿馬隊打崩,然後一路追殺到了遼陽城下!

第476章 還有咸豐朝嗎?

堂堂滿洲八旗和八旗蒙古的馬隊,而且都是塞外、關外野性未泯的八旗子弟所組成的馬隊,居然被數量不過他們三分之一的漢人馬隊隨隨便便打崩!3000馬隊當中,最後狼狽逃回的還不到500,這可讓瑞麟和柏葰兩人完全抓瞎了。拼步兵、拼大炮輸給明軍也就算了,現在居然連馬隊都讓明軍狂虐,這仗還怎麼打?

“澄泉,看來只能守城了!咱們遼陽城高壁厚,明軍遠來,肯定帶不了萬斤大炮,咱們怎麼都能守個十天半個月!”

蒙古人柏葰對身邊的瑞麟言道。柏葰現在雖然是武職,可實際上並不通軍事,他是道光六年的進士,走翰林院、內閣學士這條路子上來的,離開北京追隨天德帝來滿洲之前是吏部尚書(滿尚書),正經的文官。而文官打仗一向喜歡守城,害怕野戰。這柏葰也不例外,總是覺得守城比較保險。

同樣是文官一路做上來的瑞麟答道“對,只能守城了,咱們還有一萬多兵,城裡面還有十幾萬旗人,怎麼都能再拉萬把人出來,憑著遼陽城牆,總能堅持一個月的。明逆遠來,所攜軍糧一定不多,遼土人心又盡歸我大清,明逆人地兩生糧食不足,一定不能持久的……”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身邊就有人驚呼起來。

“明逆的援兵到了,明逆的援兵到啦,好多啊!”

城頭頓時譁然,怎麼可能?瑞麟和柏葰凝神遠眺,果然,大群大群穿著式樣古怪的老百姓衣服的人,在明軍的“紅衣騎士”引領下從南面源源不斷開了過來!

“他們是……是朝鮮包衣阿哈!”瑞麟和柏葰同時驚呼起來,臉上露出了絕望的表情。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