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而,此次朝鮮土地改革之後,不僅原有的等級制度要全部廢除,實現諸班平等。而且朝鮮的科舉取士和儒林書院也要改革。取士要人人平等,同時還設立年齡限制,到26歲為止。超過這個年紀,就不要再考科舉了,去做些別的事情,種地也好,做買賣也罷,都比枯坐家中讀死書要強啊。”
原來朱皇帝是將大明的科舉改革搬去朝鮮了。朝鮮事事都以中國為師,所以這個國家的毛病也和中國差不多。整個社會的精英變成了百無一用的文人士大夫,當然讀點聖賢書也不是不好,但是不應該讀一輩子啊!如果一國精英都捧著幾本死書讀到死,這個國家能富裕發達嗎?朱皇帝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一輩子統治個窮得叮噹響的朝鮮,然後學後世某宇宙強國的領導人,隔三差五去朱國雄那個胖子那裡打秋風,這樣也太悽慘了。(未完待續……)
第848章 多收了三五斗
就在我們的朱皇帝開始拿定主意要拿朝鮮的兩班地主開刀的時候,大明帝國的一部分士紳,已經率先完成了身份的轉換,變成了更加反動更加兇殘的資本家了!
金秋之月,本來就是農人對收穫充滿期待的月份,不過等待他們的可不一定是個金子般的時刻。
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外的某處穀場裡,高高摞起的秸稈堆透著豐收的意味,農人們正圍在一處,滿臉憂愁的討論著。
“今年明明是個豐年,每畝地都多收了三五斗,本來想著賣個好價錢,把欠的印子錢還掉一點,可是這個米價也太低了吧?”
“誰說不是啊,自打光復5年以來,咱們四川的米價就一年比一年賤,上好的精白米,一石都不值一塊半了……”
“還不是連年豐收鬧的?聽說不止是咱們四川豐收,湖南、湖北那裡也是大熟,安徽、江蘇的糧食更是多的吃不完。還有大海船源源不斷從東北運來米糧。本來咱們四川的糧價比下江要便宜,現在反而是四川天府之國的糧食比下江貴了!”
“我看還是奸商壓價!成都城裡面的米商個個都不是好東西,一邊從下江買米,一邊壓我們川米的價錢,良心都被狗吃了!”
“劉老爺,這事您可不能不管,您可是咱大邑縣公局的議員,連縣太爺都得聽您的話,您就去跟縣太爺說說,讓他下個命令,別讓下江米到咱們四川來賣了!”
聽大家說得熱鬧。劉宗英矜持地板著面孔。長長唉了一聲“你們以為王縣令是皇帝老子啊。一聲令下,下江的米就不來了?就算是下江的米不來,今年咱們四川的糧價也好不了多少。”
聚集在這裡的小農們或許不知道四川糧價連年下跌的真正原因,不過身為大農場主的劉宗英是在清楚不過了。四川的糧價,其實是被四川地裡面長的糧食給壓下來的!實際上,只要去安仁鎮外看看那連成一大片剛剛收割完的300多畝水澆地的情況就知道了。
那是安仁劉家幾個兄弟的土地,原本有四分之三是租給二三十家佃戶耕種的,現在全部收回。由劉宗英和他的三個兄弟共同經營。他們三兄弟還有幾個半大孩子當然種不了300多畝水澆地了,自然是要僱工耕種了。而在僱工的同時,劉家兄弟還出資剷平田壟,挖掘灌渠,購買耕牛、農具、良種和肥料,還修了幾架灌溉用的水車。好一番投資,足足花了劉宗英小兩千銀元,一開始他自己的錢還不夠,又向大邑縣的立信銀行貸了筆款子。可是這樣的投資,卻是有豐厚回報的!雖然這300多畝水田上投入的勞動力。還不到原來的15%,但是每畝產量卻和小農精耕細作的農田基本持平。而且隨著大規模種植的方法漸漸被農業資本家們所掌握,大農場的每畝單產正在迅速追平甚至超過小農戶!劉宗英就覺得自家田裡面的畝產,很可能比鄰近的小農還高了那麼一些,而且還有提升的空間!
而在整個四川,不知道有多少個安仁鎮,不知道有多少劉宗英這樣的農業資本家,在整個大明漢地,大規模種植的方法正越來越普及,優勢也在逐步顯現。因而造成了整個漢地糧食產量出現了緩慢的增長——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朱濟世的預料,不過想想也正常,種地這事兒不僅有力氣就行,還得有腦子有資本,要是比力氣,兩個劉宗英也不如一個楊老白,但是比腦子比資本,一百個楊老白也抵不上一個劉宗英。
不過單是漢地農業的緩慢增長,還不至於造成糧價連年下跌。但是隨著大農場的出現,大量破產失地的農民的被迫遷徙,造成漢地人口的不斷流失!雖然沒有多少數字顯示過去幾年到底有多少人口自漢地遷出,但是現在東北、婆羅洲、交州等地的人口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