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糧商連忙催,“莫賣關子,你快說,快說”
蘇瑾也有些好奇,豎起耳朵聽起來。
那人又接著道,“那糕餅鋪子的掌櫃這麼細細一問,才發現原先有許多客人來糕餅並不是自己家吃地,而是送人。你想,那糕餅送到誰家,也不一定會全吃,說不得也會再拿它做禮再轉送出去。而買了餅券送人也是一樣地。張家送到李家,李家不肯自家吃用,就送到王家。王家再送鄭家……這麼轉了一大圈子,這餅券還是餅券,糕餅卻還在糕餅鋪子裡。但那賣餅券的銀子,早已到了商家的腰包。說不得已生出幾分利錢來嘍~~~~~~~”
蘇瑾聽到這裡恍然大悟。在吃驚的同時,又暗笑,她一向自詡在生意上還是通透的,沒聽人這講之前,竟然參不能其中的關節。
這在現代當真是很常見的事兒。沒想到她到了古代,腦子就鏽了
比起蘇瑾來,那位張姓糧商,更加吃訝。驚喜地拉著那人道,“這法子當真可行?”
“怎麼不可行?蘇州府的米鋪,肉鋪,布店,茶莊,都眼紅的很,各家紛紛印製券子,往外發賣。這券子還有另一宗好處。便是買回去後,或轉送,或自用,收納之餘,總有不小心遺失的,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
張姓糧商面色言語很是激動,“若真如此,我也找了工匠刻版,印些糧券”
那人擺手道,“你若不信,只去城西一家劉記布莊瞧瞧,那家已用這招了。”
二人的談話還在繼續……
蘇瑾一邊聽一邊連連感嘆,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覷。
對商家而言這確實是個融資的好法子,有利無害。日後她若缺了銀子使發展,便也去賣毯子券?
她臉上帶著笑意,胡思亂想著,想著想著,卻覺哪裡不對。慢慢的臉上笑意落下來,以指叩桌,沉思良久,終於找到癥結所在,聽那人的意思,竟是讓以斤數為單位,往外賣。那麼……
古代因受交通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各種商品價格波動較大。
豐年時賣出一斤糧券,只能得到十文錢。那麼災年時,一斤糧則價值二十文。
此一斤怎麼與彼一斤相同?
………………………………
“券子”是真事兒。此章是有用地,不是灌水湊字數
最後一個多小時,求粉紅
229章 朱老太爺歸來
229章 朱老太爺歸來
尚老爺到時,那二人還在談論著“券子”營生,愈談愈興起,又勾得幾個素不相識地人上前搭話兒。
蘇瑾聽那人的話頭,券子一事,似乎在蘇州府已蔓延開來,並有迅速擴大席捲相鄰府城的跡象。
聽著又加入的四五人高聲闊論,狂喜不已。她心底突然有些不安。
因為這讓她想起前世八九十年代,突然掀起的養殖狂潮和集資狂潮。那時候她雖小,但父母認得的每個人都用狂喜的語氣談論它們,並深信只要參與其中,定會財源滾滾,一夜暴富……在一股一股讓人無法抵擋的風潮中,父母好容易攢下的血汗錢一瞬間化為烏有。
也是從這件事兒起,蘇瑾不再相信任何可一夜暴富的東西。
在前世近五年獨自掌控家族生意的時光中,她堅信“規律”二字。任何事情都有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只有符合事件發展規律的事情她才會沾,而脫離與背離的,有再大的誘惑她也會敬而遠之。
八九十年代那種風潮,就是背離市場發展規律的東西。
而眼下這“券子”營生……她皺了下眉頭,在現今商業環境下,它是“嶄新”的。嶄新到幾乎沒有人瞭解它可能帶來的深廣影響和破壞力。
就如當年那些新事物開端時,人們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和美好前景,從沒有人想過它會失敗,或者失控。——也許有,但陷入狂熱的人們只會選擇相信大多數人都認可的觀點,而不願深入思考。
蘇瑾對市場理論研究並不在行。因而也無法很清晰的表達和預測這種新生事物未來會如何。
她有的是經驗主義的擔憂。
有的是對脫離現下市場發展規律的擔憂。
“表小姐,表小姐……”衣袖被人扯了一下,耳邊響起低低的提醒聲,打斷她的胡思亂想。
“哦……”蘇瑾如夢初醒般回神,忙調整坐姿,歉意看向坐在對面的尚老爺,微笑,“抱歉,因突然想起一宗事兒,走了神。您是說想要一船貨物是麼?”
這位尚老爺是典型的杭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