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籽刮出來。
方渝這裡做著事,對面的馬豪也套上廚師服,帶上廚師帽開始製作自己的拿手絕技,冷鍋魚。
這個冷鍋魚是戎州的一道很有名的菜餚。
相傳它的誕生還和以為古代的一位大文豪有關。
據這位大文豪有一回蘇東坡去拜訪自己的好友,好友自然要請他吃飯。
那他們正好時坐船出遊,準備拿剛打撈上來的魚做個火鍋。
可是正好這位大文豪有點上火,覺得火鍋的吃法太燥,就吩咐船上廚子用火鍋料做佐料,將魚透過爆、炒、紋、熬等工序,先後放入各種佐料去烹製。
等魚烹調好後才連火鍋料一起裝鍋,端上桌時,魚已烹熟,鍋卻還是冷的。
既融合了火鍋“麻,辣,鮮,香,回味悠長”的特點,又層次分明,不腥不燥,人口滑嫩。
大文豪的朋友吃得讚不絕口,覺得這種做法特別有創意,就請大文豪給這道菜取個名字。
大文豪就:“這道菜跟火鍋最大的不同就是菜端上來鍋還是冷的,那就叫冷鍋魚吧。”
於是,藉著大文豪的名聲,這道冷鍋魚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近代開國的一位在政界很有影響力的文豪,在聽了千年前那位大文豪的故事後,也品嚐了這道菜。
他吃後欣然賦詩,將“冷鍋”二字拆開,贊曰:“二人之,金口內,軟玉披紅霞,醇釀換宿醉,冷鍋魚,巴國第一味。
自此冷鍋魚的吃法又在川蜀之地盛行起來。
馬豪作為湯家材正傳弟子之一,自然對前面那些關於大文豪的傳不怎麼感冒。
只因為那位大文豪是川蜀人,所以川蜀之地就多了好多和那位大文豪有關的菜餚,也許有些是真的,但也有很多估計是穿鑿附會的。
就拿冷鍋魚來吧,這種吃法其實很早就有了。
最初的誕生,除了是吃火鍋怕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魚肉涮制時火候不好把握,半生半熟味道不佳,太熟了又很容易碎。
所以就有人想出這種由廚房先行加工煮制的冷鍋魚,既省去了食客動手的麻煩,又可充分保證魚肉的細嫩鮮美,這才是冷鍋魚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馬豪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不過廚藝確實可以。
就看他燒熱蜀香樓架好的大鍋,倒入菜籽油,隨著油溫升高,一股然的清香升騰起來。
接著放入Z縣豆瓣醬,發酵後濃郁的豆瓣香氣混合油香噴薄而出。
馬豪動作很快,一邊不停的推勺,一邊放入泡辣椒、泡姜、榨菜、蒜末、蔥段、幹辣椒段、花椒炒香,混合的酸辣鮮香衝而起,把整個美食館都籠罩在他的香氣之鄭
當最後放入事先製作好的魚骨濃湯和秘製醬料再次燒開時,一種讓人血脈沸騰的奇妙香氣悄然的縈繞在每一個饒鼻端、舌尖。
這股沸騰的香氣順著美食館的入口飄了出去,立刻就有一大幫正在逛展會的老外,順著香氣尋過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