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麵,絕對是能排進川峽省前十的著名吃。它源於挑夫們在碼頭挑擔賣面,所以叫做擔擔麵。
市井裡的擔擔麵。一般是用麵粉擀製成麵條,滾水煮熟,放進配好的調料裡,再澆上面臊就成了。
一碗麵既解饞又能果腹,所以很快就廣為流傳,連海對面的東瀛拉麵館都有類似的料理放售。
隨著美名流轉和不斷改進,這擔擔麵由於滷料酥香、鹹鮮微辣、十分開胃,兼之份量不大,挺適合作為筵席的點心,也就慢慢的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還進入了國宴。
擔擔麵的組成很簡單,主體只有麵條、面臊兩部分。但由於流傳很廣,所以做法也就有了千百種變化。
可以,是個川蜀菜系的廚師都會做擔擔麵,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獨門配方。
就這擔擔麵用的麵條,常見的就可以分為薄面和圓面。傳統做法是用手擀的薄面,也就是所謂的細韭菜葉子面,當然圖省事喜歡用機器做的圓面也不是不行,就是掛汁入味的時候可能會略遜一點。
此外,有的廚師怕面做好會粘連,還像熱乾麵那樣在做好的麵條上抹菜油、色拉油,但是也有人覺得這樣做會破壞這道菜品的整體平衡,堅決抵制。
別看擔擔麵是市井吃,要得材料可一點都不少,即便是用最簡單的配方,方渝廚房裡的材料還是不足的。幸好有劉振強幫忙準備,不一會功夫,麵粉就先送到了。方渝和趙雷兩人分別淨手、更衣,開始製作麵條。
劉振強招呼自傢伙計將需要的材料一一搬進後廚,而方渝和趙雷兩人則開始和麵。
一到案板前,趙雷之前的毛躁和怒氣就一下子消失無蹤。他如同禮敬神佛般,仔細的整理好廚師服,溫柔的擦拭案板,而後心的將麵粉倒出來。
潔白的高筋麵粉堆在案板上,如同高聳的神聖雪山,趙雷就是登山的朝拜者。他如同插下旗幟般,用手指在麵粉中間扎出一個洞,輕輕注入清水。
接著,趙雷兩手掌心相對,手指末端插入麵粉外圍邊緣,像太極抱球一般,用手由外向內,由下向上把麵粉挑起。挑起的麵粉紛紛推向中間洞的水裡。
趙雷不斷的重複這個動作,間或用手在洞位置抄拌一下,把覆蓋在水上的麵粉和水攪拌均勻,形成雪花狀帶葡萄形的面絮。
趙雷用力將面絮一圈、一攬,一合,看似溫柔的一連揉了幾十下。雖然看起來趙雷沒怎麼用力,但案板中央多餘的麵粉卻在趙雷每一下的揉動中慢慢的擴散開,形成一圈放射性圖案。
當趙雷最後兩手一分,停止揉動時,一個光滑的淨麵糰就在案板中央旋轉成型。此時趙雷的手指、麵糰表面、案板中央沒有一點殘留的麵粉、面絮。
潔白如玉的麵糰立在案板中央,表面反射著耀眼的輝光,配上外圍多餘的麵粉形成一圈如同日冕的圖案,頗有點現代藝術品的感覺。
這就是趙雷結合武術和廚藝兩種技藝,創造出來的得意之作。他私下裡很嘚瑟的給這一手起了個富有二次元氣息的名字--曜日。
趙雷雖然年輕點、脾氣暴躁點,可以腦子絕對不笨。剛才提出用麵條為題對決,也是有機心的。他拜入師門入行的基本功就是從白案開始。論起做麵食,趙雷自覺在年輕一輩的風雲人物裡,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實際上,當方渝同意了比試的題目,趙雷就有七八分相信方渝不是圈內人。不然,以趙雷在蜀都餐飲界的名頭,就算有人答應和他比試,也絕不會同意用擔擔麵這個題目的。
去年蜀都餐飲界的大佬們給黃門老祖宗賀壽的時候,都看到趙雷得老祖宗歡心,傳了一手功夫。他現場就用這門功夫做了一道擔擔麵獻給老祖宗。老祖宗嘗過後給了他三個字的評語:“入門了。”
別看這三個字聽起來輕飄飄的,在整個蜀都餐飲界年輕一輩裡,得到過這三字評價的也不過一掌之數。當著那麼多前輩高人、各派宗長的面得到這個評價,在蜀都餐飲界就算是立下了名號。
雖然知道方渝剛才的話是無意的,但趙雷毫不客氣的定粒擔面這個題目,就是沒打算給方渝半點機會。
趙雷心裡憋著一口氣,一定要讓方渝這個不懂規矩的傢伙感受一下被吊打的快感,讓他一輩子提起廚藝就有心理陰影。
劉振強安排完材料的事,就坐在林瀟瀟搬進後廚的椅子上,認真觀看方渝和趙雷的表現。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然林瀟瀟被趙雷極具觀賞性的曜日麵糰給驚住了,但以劉振強的眼光可不會被這種表演性質的花招給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