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國殤
作者:張洪濤
內容簡介:
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一頭通體創傷的睡獅,在被啃齧欺凌了6年之後,終於一聲怒吼,驀然驚醒。
15個月戰略防禦大血戰,中國軍隊以血、以肉阻擋著強大的日本侵略軍。
是戰,是和?政治家、軍事家頻頻亮相,縱橫捭闔。
淞滬、忻口、徐州、武漢,幾場大會戰交織搏殺,空前慘烈。
中國軍人戰死沙場,笑臥九泉。血色的天空,血色的大地,血色的江水,斂住了日軍“太陽”的血光。
國民黨高階將領齊登場,孰優孰劣戰場上見。佟麟閣、趙登禹、郝夢齡、王銘章……鮮血浸透將軍服,成功成仁;韓復榘、香翰屏、李服膺……,數十名高階將領倒在法場上,落得罵名千載。
一曲悲歌、一曲壯歌,讀來讓人感嘆萬千、蕩氣迴腸。
正文
前言
60多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的槍炮聲拉開了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6年後的盧溝橋畔,日本侵略軍又把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浩劫的災難推向全面。8年的漫漫長夜、遙遙征程,古老的華夏大地顫慄於隆隆的槍炮聲中、燃燒於侵略軍的“太陽”旗下。鮮血和淚水、不屈和抗爭,展示著一個古老民族決不低頭的個性,描繪出中國抗日御侮歷史的雄壯畫卷。
從“九·一八”至武漢會戰結束,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最為瘋狂的戰略進攻階段,也是中國奮起抵抗、承受著最大壓力的戰略防禦階段,在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承擔正面戰場作戰的國民黨軍,尤其是那當中下層愛國官兵,浴血奮戰在抗日疆場上,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淚,抒寫著一曲慷慨雄渾的悲歌。
救民眾於水火,挽民族於危難。在強敵壓境、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我愛國壯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生存,奮戰沙場直至壯烈犧牲。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毛澤東在總結抗戰時曾客觀地評價道:“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
聶榮臻元帥為一本書作序時也曾指出:“許多為民族獨立而英勇殉國的國民黨愛國將士的精神,與在抗戰期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壯烈犧牲的無數共產黨員、我軍將士和人民群眾一樣,仍然令人崇敬不已。”
歷史昭示不該忘記:國共合作是眾望所歸,合則國興,分則貽害。
歷史這部人類的傳記,並不因歲月的流逝而為人們所遺忘,更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中國不會忘記,世界更該記住:中國是第一個投身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國家。
中國自始至終抵禦著強敵,甚至在綏靖逆流甚囂塵上時也沒投降,中國是抵抗時間最長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最大的國家之一。
中國盡了力,中國抗戰當之無愧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魂常駐,精神永生。15個月鮮血飛濺的戰略抵抗,近百萬中國將士血染沙場,含笑九泉。中國的大地是紅的,天空是紅的,江水是紅的,太多的血水寫就的故事,難免悲壯。
這是一幅飽蘸熱血寫就的瑰麗斑斕、雄渾悲壯的歷史面卷。
第一章 暗夜沉沉�
公元1931年9月18日夜,一輪彎月高掛清澈的夜空,點點疏星無力地眨著眼睛,俯視看廣袤的東北大地。白山、黑水、一望無際的高梁地,像往常一樣,靜靜地躺在東北大平原的懷抱中,似乎根本沒有覺察到身邊將要發生的事情。
奉天(今瀋陽)城外七八里處的東北軍兵營——北大營,此時已被濃濃的夜幕所籠罩。蛙蟲的低鳴聲催得北大營中7旅萬餘名官兵漸漸進入了夢鄉,只有零星的幾個哨兵,抱著槍站在四門的哨卡上,疲倦地抵禦著睏意的襲擾。然而此刻,幾百雙充滿敵意的眼睛,從四面八方緊緊地盯在了這些沉沉入睡的官兵身上。這眼光,閃現著惡虎跳躍撲擊前的焦灼、緊張、興奮和貪婪。
北大營西南側七八百米處的柳條湖村附近,八九個人影在夜暗中晃動著,其中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