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了誰,從而做出一個預測。——譯者注)顯示,每 10 個選民中就有一個是首次參與投票,而且幾乎都是少數民族和年輕人,其中,18 歲~ 24 歲的年輕人佔了全體選民人數的 17%,與 2004 年的比例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當年有40% ~54%的人投票給了約翰?克里(John Kerry),而今年有 30% ~ 68% 的人投票給了奧巴馬,相差高達 24 個百分點,這是目前為止任何年齡組中差幅最大的一個。
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戰爭與我們的父輩那個年代完全不同。奧巴馬曾向他熟識的一位“資深政界人士”請教過一個問題,即與戰後相比,為什麼華盛頓在 21 世紀的頭十年裡感覺更艱苦更難熬呢?“時代不同罷了!”那人回答道,“在過去,幾乎每一個在華盛頓有些權力的人都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我們在某些問題上激烈交鋒過,甚至我們中的許多人還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交際圈子、不同的政治哲學,但是透過戰爭,我們都找到了彼此的共同之處。這個共同的戰爭經歷使得大家都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從而使得大家可以克服隔閡、通力合作。”這個版本的歷史觀經反覆修改而面目全非:喬?麥卡錫(Joe McCarthy)就是這樣一名退伍老兵。
時過境遷,但道理始終沒變——共同的經歷創造共同的價值觀。甚至近年來震撼人心的事件,比如“9?11”恐怖襲擊、伊拉克戰爭、經濟危機,都無法像二戰那樣為奧巴馬提供一個緩和兩黨對立、建立協作同盟的環境。選民們分享的是堅定的信念,而非經驗。這些信念中最為有力的是要求對布什政府進行變革的激情,以及對奧巴馬不加掩飾的追捧。
就此看來,奧巴馬與里根之間的共同點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多。里根的支持者相信他的觀念,或至少他的一個觀點,而且對他心悅誠服。如今,在這個民心動盪、經濟混亂的特殊時期,他們渴望對現任政府做出改變。這種鮮明對比昭示著未來的 4 年或 8 年與眾不同的特點。像里根一樣,奧巴馬是一個最佳的表演家、神話的締造者和講故事的高手;像里根一樣,奧巴馬的朋友和敵人都清楚地知道,他既是純粹意識形態的精神旗手,又是具備實幹家傾向的典範;像里根總統一樣,他是信徒的領袖核心,他們堅信他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即使他做出妥協退讓,也是情有可原。 txt小說上傳分享
前 言 奧巴馬時代(3)
奧巴馬得到了真傳。“里根深知美國對秩序的渴望。”他寫道,“我們要堅信:我們不受任何盲目力量的支配,只要我們重新找回踏實肯幹、愛國敬業、富有責任、樂觀自信的傳統美德,我們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前途和集體的命運。”
奧巴馬的語言生動又富有歷史想象力,儘管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但他無疑更是一個夢想家。作為一名參議員,他看到的不是事物的現狀,而是它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深意。
“有時,站在參議院議事廳中,我可以想象保羅?道格拉斯(Paul Douglas)或者休伯特?漢弗萊(Hubert Humphrey)坐在其中的一張桌子前,再一次敦促議會採納和透過民權法案;或者是在幾張桌子開外,喬?麥卡錫正在翻閱著長長的名單,隨時準備為其中的一些名字作政治定性;或者是林登? 約翰遜(L J),徘徊在過道上,透過遊說來拉選票。有時,我也會徘徊在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經用過的桌子邊,想象著他勇敢地站出來,在擠得水洩不通的議會旁聽席和同僚們面前,強烈反對分裂勢力,奮力維護聯邦的完整,他的眼中閃爍著熊熊的火光。”
成為參議員,來到華盛頓,奧巴馬在參觀了白宮後寫道:
“白宮不像你從電視和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光彩奪目。它看上去管理得不錯,但是顯得有一些陳舊,有如人們想象中的一幢蒼老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夜中,風涼蕭瑟。我佇立在前廳,目光循著走廊閒遊,過去在這裡發生的歷史仍舊無法釋懷——約翰? F。肯尼迪和羅伯特? 肯尼迪(Robert Kennedy)埋頭苦幹,以應對古巴導彈危機;富蘭克林?羅斯福字斟句酌,在電臺演講前對稿件做最後一分鐘的修改;林肯(Lincoln)肩負重擔,獨自一人在大廳裡踱步。”
這無疑說明了奧巴馬的歷史想象力截止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與隨後的十幾年完全不同的年代,而他的競選又要開展於戰後的嬰兒潮一代。就這一點來看,他似乎是在自相矛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