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地浮上來,和妻子閒談中常常半開玩笑地說要“解甲歸田‘”。1956年,以曾開墾南泥灣聞名的王震將軍被調往農墾部當部長。彭德懷笑著對王震說:“我則開三畝之荒,於願足矣!王鬍子,你的雄心比我大。”現在,他確實解甲了,何時歸田呢?他己經提出了這個要求,毛澤東沒有應允他,於是,學習反省之餘,他就在吳家花園的小片土地上耕耘起來。

隨彭德懷住進吳家花園的,有跟隨他多年的警衛參謀景希珍、秘書景魁英、司機趙鳳池、鍋爐工張來禮。這些人被告知仍留在彭德懷身邊工作,但要“劃清思想界線”。園內還住有一個警衛排,其任務是保衛加看守。

彭德懷似應在吳家花園閉門思過,因為他每邁出掛甲屯20號那個大門,警衛排就要向中南海作報告。從入城以來,領導人和住宅四周的群眾保持密切聯絡的環境不存在了,領導人之間的交往也少了,彭德懷總感到不自在。但現在,他走出吳家花園大門,發現自己又能回到群眾中去,特別是他熟悉的農民中間去。他在掛甲屯到處走,和村裡人親切地打招呼,誰要帶著好奇的眼光望著他,他就自我介紹:“我叫彭德懷,犯了錯誤。”開始,左鄰右舍還把他當大幹部、大首長,彭德懷進屋上炕,聊得很隨便。後來,孩子上前叫彭爺爺,大人就叫他老彭,和他無話不談。一天,彭德懷來到社員季秀蘭家,季指著門前的一片地說,這是生產隊1958年的試驗田,把好好的十幾畝稻子弄在一起,上面放了雞蛋也掉不下去,冒充畝產萬斤。彭德懷氣得直搖頭:“淨胡鬧!”

彭德懷在園內開荒種地,原為了自食其力,減輕人民負擔。季秀蘭的話使他想起也要種一塊試驗田。他收集報紙上介紹的增產措施;在園內小河邊開出一塊地,保證澆灌;封了自己有抽水裝置的廁所積攢糞尿;土地深翻,施足底肥;又找來良種密播,精心管理。麥子抽穗之後,他清早起身就去趕麻雀,還紮了兩個草人豎在地中心。麥子熟了,他到村裡邀來一位老農,老農十分驚訝地說:“老彭,你當元帥,還種得這樣好的麥子喲!我們莊稼人也比不上呢。”彭德懷請老農估產,老農搓了根麥穗在掌心一數:“嘿!你這一分地能打90斤。”

麥子黃了,彭德懷和工作人員一起,精收細打,一分地,正好90斤麥。彭德懷並不為他的豐收慶賀,他緊整一雙濃眉計算,集體大面積種植要達到他這一分試驗田的標準必定很少,即使如此,一畝也不過打900斤,一畝地按兩季收成,充其量不過2000斤。

對於那些高產的“神話”,現在他更有理由不相信了。

1960年,由於人禍加天災,全國工農業生產陷入嚴重困境。糧棉油大減產,原材料缺乏,許多建設專案被迫下馬,農村發生大面積饑荒。安徽、河南、甘肅等省發生了餓死人的慘劇。“大躍進”和“反右傾”的災難後果,終於使毛澤東改變方針和態度。1960年 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人民公社當前政策的緊急指示信(簡稱《十二條》)。《十二條》的主要精神是糾正“左”的錯誤,強調人民公社當前應以“三級(公社、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生產隊)為基礎”為根本制度,堅決制止“一平二調”(指實行貧富隊拉平分配和無償呼叫生產隊的財產)的共產風。1961年1 月,中共中央舉行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了周恩來、李富春提出的對1961年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彭德懷從掛甲屯社員口中聽到了《十二條》的精神,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起來十分興奮。但不知什麼緣故,他沒有收到這個檔案。一天,他發現掛甲屯的牆報上貼出了《十二條》全文,就站在那裡一字一字地抄下來,仔細研究之後,寫了一篇《讀中共中央緊急指示信的筆記》。筆記寫道:

“讀了這個緊急指示後,感到基本上是好的,特別是重申糾正‘一平二調,共產風,退還農民自留地和房屋。這些具體措施,對於團結農民廠恢復生產,鞏固集體所有制,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我內心感到高興。”

但是,彭德懷還有不滿意之處,寫道:“緊急指示中,還沒有提出停辦公共食堂,而且還在強調公共食堂。因此,這個錯誤還不能得到糾正。”

他認為:“現在的公共食堂制,是在所謂‘吃飯不要錢’的幻想上產生的,是潛存著共產主義庸俗化的觀點,是超脫現階段生產力的分配形式。”“如不立即停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調動不起來的,並將繼續遭到一些不必要的破壞。”

他認為:對1958年以來由於急躁冒進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