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之勢。紅軍只有拿下婁山關,才能進佔遵義城,指戰員認識到此役是紅軍能否立足黔北的關鍵,士氣很高。

婁山關守軍為黔軍柏輝章師杜肇華旅。25日上午9時,紅軍迫近關口,紅三軍團的4個團同時投入戰鬥。十二團、十三團與守軍爭奪關口東側最險要的點金山制高點,紅軍衝鋒肉搏不克。彭德懷命令十團、十一團從兩側迂迴,守軍棄關而逃,紅軍完全控制了天險婁山關,揭開遵義戰役序幕。

2月27日,彭德懷下達攻打遵義的命令,紅三軍團乘勝一路猛追,直逼遵義城下,分別攻打新城、老城。一軍團集結主力負責打擊增援之敵。

彭德懷在遵義城外山頭,正用望遠鏡觀察地形。偵察員跑來報告:從敵人長途電話中聽到王家烈向吳奇偉說:“共‘匪’已逼到城下,我們守不住了。”吳回答說:“你必須死守,今晚以後我一定趕到。”①彭德懷馬上下令,務必在當晚奪下遵義城。遵義新城在東,沒有城牆;老城在西,有內外兩套城牆。彭德懷命令紅一軍團攻打新城,紅三軍團攻打老城。軍團參謀長鄧萍指揮打老城,在觀察地形時,被敵人飛彈射中,當即犧牲。

彭德懷聞訊趕來,鄧萍已經流盡鮮血,彭德懷撫著戰友的遺體,連聲呼喚:“鄧萍同志,鄧萍同志!”淚流滿面。三軍團指戰員在悲痛中奮勇攻城,27日晚,紅軍一、三軍團攻克遵義新城。28日拂曉,紅三軍團攻克遵義老城。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在戰鬥結束後,揮淚賦詩,悼念鄧萍,末句日:“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

2月28日上午,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部兩個師從烏江南岸馳援遵義。紅三軍團主力在老鴉山與敵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將敵擊敗,緊追不捨。一軍團從左翼出擊,一舉突進敵人指揮所,兩面夾擊。敵全線崩潰,逃到烏江北岸,爭相渡江,將烏江橋壓斷,人馬紛紛落水,未及過江者,大都被殲。至此,紅軍連克桐梓、遵義兩城,擊潰黔軍王家烈8個團,消滅吳奇偉部兩個師,俘敵3000餘人,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重大勝利,給蔣介石的追剿部隊以沉重打擊,為中央紅軍西進北上爭取了主動。

遵義大捷後,彭德懷於3月2日給中革軍委寫了關於紅三軍團編制的報告。他心情沉重地說:三軍團在婁山關、遵義城和老鴉山諸戰鬥中,減員很多。現在只有一個團能維持原編制,每連也只有五六十人。其餘各團,每連僅編四五個班,只有大量補充才能維持4個團的編制。還說:兩位團長負傷,6位營長傷亡,十團參謀長鍾偉劍和軍團參謀長鄧萍犧牲,“現在各團部及軍團參謀處一空如洗”,希望軍委能夠即刻派一位軍團參謀長和其他指揮人員,以便繼續戰鬥。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到,紅三軍團在奪取婁山關、二佔遵義城的戰役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不久,中革軍委派紅軍名將葉劍英到三軍團任軍團參謀長,時間不長即離去,由蕭勁光接任。

遵義大捷後,蔣介石慌忙飛抵重慶,親自“督剿”,下達手令曰:“本委員長已進駐重慶,凡我駐川黔各軍,概由本委員長統一指揮,如無本委員長命令,不得擅自進退,務期共同完成使命。”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縱隊,黔軍王家烈及川軍等部雲集遵義西北地區,企圖一舉將紅軍圍殲在遵義、鴨溪狹窄地帶。

毛澤東將計就計,命紅軍向黔軍和周渾元縱隊發起進攻,形成對峙後,出敵不意,突然揮戈北上。3月16日至17日經茅臺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擺出北渡長江的姿態。蔣介石深恐紅軍渡江,急調重兵阻截。中央紅軍又速回師東進,返回黔省。3月21日至22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然後調頭南下,將眾敵遠遠甩在赤水河兩岸。四渡赤水之前,就如何擺脫敵軍的圍追堵截,確定戰略進軍方向問題,彭德懷曾於3月20日向中革軍委建議說:應以一部向西急進至扎西地區,以迷引滇敵;其餘各部繼向回龍場及其以西吸引川敵向古永移動,然後脫離該敵,速往赤水河掌握上游渡河點,在適當時機渡過赤水河,從畢節以東回到黔西、大定,再尋戰機,打擊王家烈和周(渾元)、吳(奇偉)兩部。同時提出,目前紅軍應“避免與相等兵力決戰”,一定保持自己的優勢兵力,更不要“攻堅、亂碰”。這項建議體現了彭德懷善於在敵情十分複雜的形勢中縱觀戰局,靈活轉移兵力和變換戰術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提出機動靈活,集中優勢兵力,爭取主動,以少勝多的主張,與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中央紅軍把眾敵甩在赤水河兩岸,南渡烏江。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選派一部向貴陽東北方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