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有利時機,給紅軍以後的作戰帶來了困難。這次戰役的失利,主要是錯誤的戰略方針導致的。彭德懷在《自述》中對贛州戰役的經驗教訓作了深刻的闡述:“正處在一二八事變的形勢下,應當高舉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旗幟”,“紅一方面軍主力應當開向閩浙贛邊區,以援助上海抗戰,組織抗日力量,開展政治攻勢,揭露蔣介石一切賣國陰謀”。“我在當時沒有這種認識,……只想開啟贛州,解放贛南,聯絡湘贛邊區,鞏固後方,保證瑞金(中央所在地)安全,然後再行北進。這樣片面的想法,顯然是脫離了當時客觀政治形勢的”。

3月中旬,彭德懷在贛縣江口圩參加蘇區中央局擴大會議。會議在關於紅軍行動方向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毛澤東提出紅軍主力應向敵人統治比較薄弱、黨和群眾基礎及地形條件有利的贛東北方面發展,在贛江以東、閩浙沿海以西、長江以南、五嶺山脈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展工作。中央局的多數委員堅持紅軍主力夾贛江而下,奪取贛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以紅一、五軍團組成中路軍(後改為東路軍),以紅三軍團、紅十六軍組成西路軍,積極向外發展,分途作戰。雙方意見相持不下,爭論激烈,彭德懷支援了中央局多數的意見。

江口會議後,東西兩路軍分兵作戰兩個多月,東路軍取得漳州戰役勝利,西路軍到河西上猶、崇義湘贛邊活動。兩路軍會合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繼而連續進行了南雄水口戰役,樂安、宜黃戰役,建(寧)黎(川)泰(寧)戰役,金(溪)資(溪)戰役,開闢了幾個縣的新蘇區,使中央革命根據地與紅軍得到發展。但預期奪取中心城市,實現一省數省首先勝利,和以進攻戰略打破敵軍“圍剿”的設想,都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消耗和疲憊了自己,失去了進一步鞏固、發展紅軍和蘇區根據地的有利時機。實踐證明毛澤東的意見是正確的,彭德懷以後坦蕩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9月,紅三軍團回師寧都,在歸途中發生了郭炳生事件。郭是彭德懷在湘軍當兵時的老班長、救貧會員郭得雲之子。郭得雲病逝後,其子郭炳生由彭德懷照顧長大,參加了平江起義,從戰士逐步晉升為紅二師師長。郭炳生受敵人誘惑,受不了紅軍戰鬥生活的艱苦,趁部隊開拔之機,拉走一個團和師特務連去投國民黨。二師政委彭雪楓聞訊趕去追回了一個團。郭炳生帶特務連跑掉。以後,郭又被國民黨殺掉。

郭炳生的叛逃使彭德懷非常震驚,也十分痛心。

15年後,彭德懷的侄兒彭啟超參軍到延安,第一次和伯伯見面,彭德懷就告誡侄兒要永遠忠於革命,“如果有二心,我就親手斃了你!”“如果我反對革命,你也可以斃了我!”乍聽此言,似覺過分,實際就是郭炳生叛變在他心頭留下的隱痛引起的。

蔣介石結束對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後,於1933年1月,調遣30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3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圍剿”。何應欽任總司令,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中路是“圍剿”主力,約16萬兵力,組成3個縱隊“分進合擊”,企圖在黎川、建寧地區一舉殲滅紅軍主力,摧毀中央革命根據地。

這時,毛澤東因受“左”傾錯誤領導的排擠,離開了紅軍。中共臨時中央在上海站不住腳,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不僅在政治上全面推行“左”傾路線,而且強令紅軍執行“左”的軍事方針。

2月初,紅一方面軍進圍南豐,拉開了第四次反“圍剿”的戰幕。南豐城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西岸,是國民黨軍從撫河戰線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據點,由陶峙嶽第八師5個團駐守,城牆堅固,上有炮樓,城內外修築了許多堡壘工事,很難接近。2月12日,紅三軍團強攻一夜未克,第三師師長彭鰲和兩個團長陣亡。紅軍圍攻南豐時,敵中路軍一、二縱隊來援,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總政委周恩來親自到前線視察,改強襲為佯攻,從南豐撤圍。命一部紅軍偽裝主力東渡撫河,向黎川方向前進,造成敵的錯覺,而紅軍主力迅速秘密轉移到廣昌西北待機,紅軍轉被動為主動。

果然,敵軍以為紅軍主力已轉到黎川地區,命中路軍向黎川、廣昌迅速推進。2月27日,敵軍五十二師進到黃陂以東一帶大山中。中革軍委決定紅一方面軍主力出擊。紅一軍團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迅速將敵師部和一個團殲滅。第二天拂曉,彭德懷指揮紅三軍團乘大霧迷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右翼繞到敵後背側,突然發動進攻,一下子衝到敵旅指揮所,經數小時激戰,殲敵一個旅。紅軍繼續從四面向敵進攻,將亂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