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1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為調動胡宗南集團的主力北上,以策應陳賡、謝富治縱隊南渡黃河,挺進豫西;並相機奪取榆林戰略要點,以取得兵員、物資補充,鞏固解放軍的後方,西北野戰軍前委和彭德懷遵照中央軍委的決定,部署進攻榆林。彭德懷對幹部講:毛主席說過,這裡是戰略牽制區,要把蔣介石的戰略預備隊牽在這裡。我們就是要把敵人拖住在陝北,不讓他走。我們拖他,毛主席、黨中央也在這裡拖住他,胡宗南的部隊就走不了。

7月30日,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由大、小理河向榆林開進。8月6日,對榆林外圍進行攻擊。到7日,肅清了敵軍外圍據點,但攻城戰鬥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榆林是國民黨政府“北平行轅張垣綏靖公署晉陝綏邊區總部”的所在地,西與寧馬集團,南與胡宗南集團形成特角之勢,北與綏遠傅作義相依,是綏遠、陝西的重要門戶。有“晉陝綏邊區總部”總司令鄧寶珊部第二十二軍、胡宗南的一個旅及地方團隊1。5萬多人守備。

蔣介石得悉西北野戰軍圍攻榆林,認為如榆林不保,則寧夏孤立;胡宗南一旦失去北面的作戰配合,必將影響整個西北戰局。即令榆林守軍堅守待援,急調在安塞、保安地區的胡宗南主力整編第一、第二十九軍共8個旅,分兩路向綏德、霞縣方向急進。另以鍾松的整編第三十六師組成援榆件陝速兵團“,輕裝日夜兼程,限於11日進抵榆林,路上靠空投和搶糧補給。

彭德懷獲悉援敵急速前進後,在8月9日向中央軍委請示:榆林城堅,東、北兩面沙漠,西、南兩面水坑水道,不易進行攻城。現鍾松增援甚急,決以兩個旅繼續圍城,集中6個旅先殲滅援軍再攻城。當天,中央軍委同意以一部圍城,主力先打鐘松後打榆林。隨後野戰軍得悉整編第三十六師在8月9日進抵距榆林320裡之龍州堡,10日繼續向橫山前進。於是彭德懷決心爭取先攻克榆林,而後再打援。8月10日和11日,西北野戰軍對榆林進行兩次爆破與強攻,由於野戰軍缺少炮火的有力支援和周密的組織準備,攻擊均未能奏效。中央軍委在11日來電:榆林非急攻可下,而鍾松仍有可能迅速增援。似宜決心暫停攻城,集結7個旅打鐘松。

鍾松很狡猾,他率整編二十六師走長城外沙漠地馳援,繞過西北野戰軍阻援部隊,8月11日已進抵橫山以北地區。敵軍靠攏,野戰軍圍城打援己不可能。為爭取主動,另行尋機殲敵,彭德懷決定12日撤離榆林。有的指揮員要求再攻一次,彭德懷斬釘截鐵地說:“說不打就不打,再有一個鐘頭能打下也不打了。再打下去就要被動,撤出來是主動的。撤出去,打的機會有的是,還可以打援兵。問題不在鄧(寶珊),而在胡(宗南)。我們要放長線釣大魚。把敵人來回拖,找準時機再釣他上來。”

10月21日,彭德懷總結說:打榆林,戰役目的是引誘敵人北過無定河,給陳、謝渡河南進造成有利形勢。榆林雖未打下,但吸引敵人北進目的是達到了,此役是勝利了。

從榆林撤圍後,中央軍委指示西北野戰軍在榆林、米脂間休整待機,隔斷劉裁、鍾松兩部,吸引該敵,以利陳賡、謝富治集團行動。所以,彭德懷把主力集結在榆林東南、米脂西北地區。為了保障後方機關安全,並進一步迷惑敵人,誘使胡宗南在指揮上再犯錯誤,中共西北局和各後方機關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從霞(佳)縣移至黃河以東,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的一些電臺也過了河。同時以一部兵力掩護,顯示大軍將要過河的樣子。胡軍果然又上鉤。根據其電臺測向及偵察報告,說西北共軍正“倉惶逃竄”;還說什麼共軍到了佳縣已經彈盡糧絕,把大炮都埋了。胡宗南斷定西北野戰軍主力將渡河東去,嚴令各軍“迅速追擊,勿失此千載良機”。令劉裁率5個旅向佳縣急速前進,於8月16日進到綏德義合鎮地區;又令鍾松率整編三十六師由榆林南下,與北進主力會合。胡宗南的意圖是:“迫敵於兩河(黃河、無定河)之間決戰”,在榆林、米脂、佳縣三角地區殲滅西北野戰軍。

鍾松的整編三十六師,是胡宗南部進攻陝北的主力師之一。自吹:“共軍可以吃掉別的軍隊,就是吃不掉三十六師。”鍾松自恃援榆有功,異常驕傲,聲言要“一戰結束陝北問題”13日進入榆林城,14日即馬不停蹄地率兩個旅經歸德堡南下,16日到達鎮川堡。

彭德懷對這個整編三十六師特別“關注”,下令準確偵察其編制、兵員實數和輕裝程度;又部署部隊嚴密監視它和劉裁部的行動方向,將情況隨時向他報告。他說:“決心是建築在準確掌握情況的基礎之上。”現在,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