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皇薔�圓豢煽康摹�
印度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有文字呢?確切時間還不能十分肯定。反正阿育王(約公元前275年—232年)時代已經有了文字。有了文字,佛典就能夠寫定。寫定的時間可能早到公元前二世紀末。在這裡又出了一個佛典梵文化的問題,這個現象可能與佛典的寫定同時並舉。什麼叫“梵文化”?原來佛典的語言是俗語,主要是古代半摩揭陀語。後來,這種俗語由於種種原因,其中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原因,不能適應需要。政治界和宗教界都想找一個能在全國都通用的語言,選來選去,只有原來被佛祖所拒絕的梵語最符合條件。於是就來了一個所謂“梵語復興”(Sanskrit Renaissance)。佛典也借這個機會向梵文轉化,這就是“梵文化”。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最初俗語成分較多,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俗語成分漸減,而梵文成分漸增。這樣的語言就被稱為“佛教梵語”或“混合梵語”(Hybrid Sanskrit)。
以上是我在《三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這一篇論文中,對一九七六年在哥廷根舉行的“最古佛教傳承的語言”座談會上所發表的論文的意見。論文的最後一部分中,我又綜合地討論了下面六個問題:
(一)什麼叫“原始佛典”;(二)耆那教經典給我們的啟示;(三)摩揭陀語殘餘的問題;(四)所謂“新方法”;(五)關於不能用“翻譯”這個詞的問題;(六)漢譯律中一些有關語言的資料。
這些問題前面都有所涉及,我不再一一加以解釋了。
4�《〈羅摩衍那〉在中國》(附英譯文)
中國翻譯印度古代典籍,雖然其量大得驚人,但幾乎都是佛經。大史詩《羅摩衍那》雖然在印度影響廣被,但因為不是佛經,所以在我的全譯本出現以前的二千餘年中中國並沒有譯本,至少對漢文可以這樣說。我這一篇論文就是介紹《羅摩衍那》在中國許多民族中流傳的情況的,共分以下幾個部分:
回到祖國(30)
一,《羅摩衍那》留在古代漢譯佛經中的痕跡;二,傣族;三,西藏;四,蒙古;五,新疆:(一)古和闐語,(二)吐火羅文A焉耆語;結束語。
前五部分的內容,我在這裡不談了,請讀者參看原文。我只把“結束語”的內容稍加介紹。我談了下列幾個問題。
一、羅摩故事宣傳什麼思想?印度的兩個大教派都想利用羅摩的故事為自己張目。印度教的《羅摩衍那》宣傳的主要是道德倫常和一夫一妻制。佛教的《十車王本生》則把宣傳重點放在忠孝上。至於《羅摩衍那》與佛教的關係,有一些問題我們還弄不清楚。兩者同產生於東印度,為什麼竟互不相知呢?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羅摩的故事晚於《梵書》,而早於釋迦牟尼。
二、羅摩的故事傳入中國以後,有關的民族都想利用它為自己的政治服務。傣族利用它美化封建領主制,美化佛教。藏族利用對羅摩盛世的宣傳,來美化當地的統治者。
三、漢族翻譯的羅摩的故事,則強調倫理道德方面,特別是忠和孝。我總懷疑這是譯經的和尚強加上去的。中國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一當了和尚,不許結婚,哪裡來的“後”呢?而許多中國皇帝偏偏好以孝治天下。這似乎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於是中國佛教僧徒就特別強調孝,以博得統治者和人民大眾的歡心,以利於佛教的傳播。
四、中國人不大喜歡悲劇。羅摩故事在印度是一個悲劇,中國編譯者則給了它一個帶喜劇色彩的收尾。
五、羅摩的故事傳到了中國,被一些民族塗上了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最後,我談到了《清平山堂話本》卷三中的《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這個話本一方面與羅摩的故事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又與《西遊記》的神猴孫悟空有某些瓜葛。這個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順便說一句:這篇論文有英譯本。
5�《新博本吐火羅語A(焉耆語)〈彌勒會見記劇本〉第三十九張譯釋》
這裡譯釋的是新博本《彌勒會見記劇本》第三十九張兩頁。詳細說明已見一九八三年4,這裡不再重複。
此文有英譯文。見下面7。
6�《〈薄伽梵歌〉漢譯本序》
我在這篇序言中主要介紹了印度三位學者對《薄伽梵歌》的意見,他們是高善必(D�D�Kosambi)、Basham和恰託巴底亞耶(Chattopadhyaya)。我認為,這三位學者對此書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