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的“十二字訣”:“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跟毛澤東會師之前,朱德也正在研究游擊戰術。自從南昌起義以來,朱德率部經過多次激戰。他已從中得出教訓,不能跟強敵硬拼。因此,他在犁鋪頭整訓部隊時,寫下《步兵操典》和《陣中勤務》兩本教材,講述了游擊戰術。這樣,當朱德和毛澤東會師時,也就一起切磋起游擊戰術。
一九二八年五月中旬,毛澤東在前委擴大會議上作戰略報告時,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由毛澤東起草的《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信》,第一次用文字表達了他的一整套游擊戰術: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跟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群眾鬥爭的發動是一天比一天廣大的,任何強大的敵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我們的戰術就是游擊戰術,大要說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固定區域的割據,用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強敵跟追,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時間,很好的方法,發動很大的群眾,這種戰術正如打網,要隨時開啟,又要隨時收攏,開啟以爭取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三年以來,都是用這種戰術的。如此這般,毛澤東從“軍旅之事,未知學也”到朱聾子的“打圈”秘訣,從“十六字訣”到一整套游擊戰術,逐漸成了一位軍事家。
第二部分:井岡風雲“打敗江西兩隻羊”
朱毛會師,江西震動,南京震動。
一九二八年五月二日,蔣介石電令湘粵贛三省政府,“剋日會剿朱毛”。三省政府接蔣介石命令,未敢怠慢:湖南派出李朝芳率一師兵馬,向成傑率一師兵馬;粵軍由範石生、胡鳳章各率一師;江西呢,派出了“兩隻羊”,即楊如軒、楊池生這兩“楊”,各率一師兵馬,參加“會剿”。內中,江西的“兩隻羊”,成了毛澤東反“會剿”的重點。毛澤東提出,對湘軍、粵軍採取守勢,對贛軍採取攻勢。
楊如軒是雲南人,在雲南講武堂受過訓練。他在滇軍中當過團長、旅長。一九二八年,他在江西擔任二十七師師長兼贛東警備司令。
楊如軒率部撲向井岡山北端的永新縣城。紅軍來了個“敵進我退”,把縣城讓給了楊如軒。當時,楊如軒手下有四個團。紅軍放棄了縣城,且戰且退,誘使楊如軒的兩個團出城追趕,越追越遠,城裡只剩下兩個團。這時,紅軍主力急行軍,逼近永新縣城西面的浬田。楊如軒聽到報告,以為是從湖南敗退的紅軍,派出一個團迎戰。這樣,縣城裡只剩一個團。楊如軒很得意,坐在縣城裡聽留聲機,以為紅軍不堪一擊。忽地有人報告,西邊的紅軍在向縣城進軍。楊如軒擺擺手說:“沒有事,我已經派了一個團——七十九團去了。”過了一會兒,又有人前來報告,說在城西發現紅軍。楊如軒聽留聲機正出神,把來報告的人罵了一通。於是,下邊的人不敢再報告。紅軍越來越近,進攻縣城。直至一顆流彈打到楊如軒師部的屋脊瓦片上,楊如軒這才大吃一驚,扔下留聲機,連忙逃命。原來,楊如軒派往浬田的七十九團,跟紅軍主力一交戰,才一個小時就被消滅掉了,團長斃命。紅軍急速朝縣城推進。楊如軒在衛兵的簇擁下來到城門口,那裡擠滿了逃跑計程車兵和縣城裡的土豪們。楊如軒急不可耐,從城牆上往下跳,受了傷……“一隻羊”被打得如此狼狽,抱頭鼠竄,被紅軍傳為笑談。楊如軒帶領殘兵敗將,聯合另一隻“羊”——楊池生,決心與紅軍再決雌雄。
楊池生也是雲南人,也曾在雲南講武堂受訓,在滇軍中當過營長、團長、旅長、師長。此時,擔任湘贛兩省“會剿”井岡山前線總指揮。當楊池生在雲南講武堂受訓時,朱德正在那裡任軍事教官,不僅認識楊池生,而且楊池生部隊裡不少軍官也曾是朱德的學生或下屬。“兩隻羊”依然朝永新縣城撲來。紅軍還是“敵進我退”,放棄了永新縣城。朱德親自指揮戰鬥。紅軍又一次且戰且退,敵軍出城追擊。紅軍退至龍源口,利用有利地形反擊,激戰一天,一下子全殲敵軍一個團,擊潰兩個團。紅軍乘勝追擊,又重新奪回永新縣城。在激戰中,楊池生負了重傷。從此,“兩隻羊”一蹶不振。楊如軒被調往南京,在參議院中當參議去了。楊池生則到吉安養傷,後來也調往南京軍事委員會當參事。
一首歌謠,在紅軍中傳開:
朱毛會師井岡山,
率領工農打勝仗,
不費紅軍三分力,
打敗江西兩隻羊。
“兩隻羊”的慘敗,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