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感慨,這些大都市的年輕一代,都是從小在蜜罐裡泡大的。肯德基、麥當勞、MP3、運動滑板,世界上最流行的他們伸手都能夠到。現在,包括像夏雪這樣的高中生,恐怕都很難理解看膩了動畫片去看星星和沒電視只能看星星的本質區別。
夏東海覺得學校組織的這個“手拉手”真是很好,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格和價值觀,這個活動是一個讓孩子們全面認識社會和人生的好機會。
幾天後,經過學校和家長的協商,孫志偉要到夏家來做客了,孩子們異常興奮:夏雨準備把最好玩的漫畫書給小客人看,即使送給他也行;夏雪認為照相是必不可少的,建議拍一段DV留念;劉星覺得最重要的是老媽得做一桌美味,紅燒雞翅膀一定要雙份。
夏東海看這幫孩子的興奮勁兒,只囑咐他們,要多想想如何跟一個貧困山區的苦孩子好好溝通,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特別要學習人家自立自強的精神。
孫志偉站在學校走廊的盡頭,腳邊放了一個塑膠編織袋。背後的粉紅色瓷磚牆襯得他的衣服更舊了。去年在老家他考了全鄉第一名,所以地方教育局和北京的互助學校共同負擔了路費。志偉從小早就想到首都來,以前老是在歌裡唱我愛北京天安門,這回終於有機會了。可第一次離家,昨天在火車上就一夜也沒睡著,因為既興奮又害怕。
剛才已經見過了劉星和夏東海,現在父子倆正在聽老師交代情況,於是他很安靜地走到了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以前,他最遠到過家鄉的縣城,看到最高的樓有4層。這次來的路上,火車經過的地方,就看到了好多比4層高得多的樓。下火車後,他一路上看著花花綠綠的城市,感覺這麼近又那麼遠。
其實,在他心裡有一點點的自卑。好在那個叫劉星的同學很熱情,一看見他就搭上肩膀叫他哥們兒。他的爸爸也很和藹可親,問他一路上累不累,要不要喝水。在回家的路上,父子倆一直逗他,志偉卻很少說話,大多時候只是靜靜地聽。
到了劉星家,大家已經列隊迎接了。劉梅也從廚房裡跑了出來。志偉看劉梅長得年輕,一開口管她叫大姐,劉星聽了哈哈大笑:“你這不是成了我們幾個孩子的舅舅了嗎,那可不成。”一下說得志偉臉紅到耳根。
晚餐的獅子頭和紅燒雞翅成為亮點,志偉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有了進門的出醜,他倒是豁出去了,何況眼前這家人都很和善。劉梅看這個孩子懂得自重,雖然年紀不大,又是第一次一個人從山裡出來,可那種淳樸的自愛讓人心疼。他說話既認真又小心,實事求是又不肯讓人施捨,光是不卑不亢的勁頭就是劉星他們所體會不到的。
“怎麼不吃肉啊,多吃點兒雞翅。不會是阿姨做的不合口味吧?”劉梅見志偉不太主動夾菜,忍不住幫他夾了好大一個雞翅膀。
“不是,是——阿姨做得很好,只是我以前很少吃這麼大的雞翅,有點兒,有點兒不習慣。”他微笑著,讓人多少有點兒心酸。
“那你是吃什麼長大的呀?”劉星在一旁很好奇。
“地瓜。”
“就是白薯。”劉梅看幾個孩子對地瓜這個名詞一臉茫然,就解釋給他們聽。這幫孩子,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
“那要是過了收白薯的季節吃什麼呀?”
“地瓜幹。”聽到這裡,大家一陣沉默。
隨後的幾天,夏東海帶著幾個孩子去了天安門、故宮、長城、頤和園。幾個孩子在昆明湖上一邊泛舟唱著《讓我們蕩起雙槳》。老夏還安排孩子們一起去看了一個兒童話劇《你的未來藏在哪裡》,這也是志偉第一次進劇場看話劇。他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舞臺上的主角說:“我的未來藏在這根鋼筆裡。”眼淚一下子湧了上來。一個禮拜的時間很短,孩子們卻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夏雨教會了志偉開可口可樂易拉罐的方法;劉星也從他那裡學到了好多四季節氣的知識;夏雪把照片洗了出來,專門買了一個相簿,把照片放進去。每個孩子還寫了一些祝福的話送給他留作紀念。
離別那天在站臺邊,他揮手跟老夏、劉梅,還有幾個孩子作別,說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來北京,也邀請他們放假的時候去雲南玩。火車開動,離別的傷感在轟隆隆的汽笛聲中變得厚重,讓人有點兒喘不過氣來。
志偉走後,老夏夫妻倆徹夜難眠,他們決定要帶孩子們去志偉的家鄉看看,讓他們有更深刻的體會。劉梅建議孩子們的思想改造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老夏去聯絡下鄉事宜;第二步,在家裡開始進行“憶苦思甜”的活動,以地瓜為主食,讓思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