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宋美齡愛翡翠最具代表性的的事情就是:在1997年她一百歲生日宴會時,這位百歲老人的愛翠之情便可見一斑。
當梳著傳統髮髻身著黑色旗袍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女人出現在眾多賓客和媒體面前時,人們為之一震。
只見她佩戴著整套翡翠首飾:翡翠耳釘、翡翠珠鏈、翡翠手鐲、翡翠戒指。整套翡翠首飾顏色質地均屬極品,耳釘和戒指的翡翠蛋面顏色濃豔深邃,更顯穩重大氣;翡翠珠鏈珠圓玉潤祖母綠色種份細膩,一隻滿綠翡翠手鐲顏色均勻濃豔,種份細膩通透。
在整套翡翠的裝扮下,雖已是百歲老人,宋美齡仍是那樣的雍容華貴,儀態大方,盡顯高貴氣質,那一時刻這位百歲老人似乎已與翡翠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昇華到一種人玉相通的最高境界。
正是這兩個擁有權利,身份顯赫的女人對翡翠的使用及運用等方面,推動了翡翠的市場化,使得翡翠更見深入人心,進入平常百姓家。如今翡翠人盡皆知,除了自古以來的中國玉文化,可以說宋美齡和慈禧太后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也使得如今的玉器市場漸趨火爆。
搖搖頭收起這些散碎的心思,劉東抬腿跨進了抱月軒內。
雖然之前,他從來沒有給抱月軒做過玉器代工,不過對於這裡卻很熟悉,跟這裡的老闆也很熟悉,平時他也偶爾會來這裡買些玉料。
不過跟金玉閣的王坤葷腥不忌不同,抱月軒的玉石生意一般只經營和田玉,而且還都是那些中高檔次的玉石,一般三級和都夠不上等級的那些玉石在這裡都看不到,因此相對來說這裡和田玉的價格要相對外面要貴一些,所以劉東一般很少會來這裡。
不過,雖然這裡的東西比其他家貴一些,但是質量卻有保障。而且,這裡的老闆人不錯,雖然也是半路出家經營起來的這家古玩、玉石店,但卻為人忠厚,講誠信,在泉城古玩市場這一畝三分地上也薄有幾分聲名。
抱月軒的格局比起金玉閣大不了多少,除了一進門,左右兩側的矮桌和靠牆的鏤空博古架上放著各式各樣的古玩之外,靠裡間的櫃檯後面的展架上方的才是真正的玉石。
當劉東走進去的時候,正好看到了剛才那個被他撞到在地的中年人。
不過此刻他神情很是緊張,右手緊緊的抓著已經癟下來的軍綠色揹包,直勾勾的盯著此刻正站在櫃檯後面,拿著一個佛像正上下左右不住翻看的抱月軒掌櫃楊尚。
看到這幅場景,在古玩城內已經廝混了三年的劉東自然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本來就喜歡古玩的他,當下便走了過去。不過他也知道古玩行的內的規矩。所以,只是站在一邊看著,並沒有出聲。
不過,等他近距離看清楚楊尚手中佛像之後,卻忍不住臉色突變,驚疑出聲。
“哦,是小東來了啊!”聽到聲音後,抬起頭的楊尚也看到了站在一邊的劉東,當下便笑了起來。
對於這個從小便出來闖蕩,而且玉雕手藝不錯,沉穩有度的年輕人他也很有好感。凡是劉東過來買玉石的時候,他都會以相對低一點的價格賣給他。
之所以如此,還是楊尚從劉東的身上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想當年他也是孤身一人,從老家來到了燈紅酒綠的大城市,不過他並沒有像劉東一樣留在城市裡打拼,而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做火車不遠千里去到了新-疆和田,成了一個自古流傳到現在已經幾千年的職業——崑崙山採玉人。
那時候,正值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已經開始,所以國內的經濟開始萌芽,而蕭條了十幾年的採玉、琢玉行業也開始重新興盛起來。玉石的價格開始不斷的爬升,許多那時候進山的採玉人都發了大財。
而楊尚就是其中之一,十幾年的採玉生涯讓他從當初初出茅廬,一文不名的窮小子,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富豪。
不過人到中年,已經娶妻生子的楊尚,卻不打算在繼續那種朝不保夕的採玉生活。所以在95年的時候,便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到了老家,把父母接出來後,便在泉城買房置業紮下根來,而且用以前賺得錢在古玩城開了這家抱月軒,專門經營古玩、玉石生意。
當然,也因為楊尚的半路出家,所以他這店裡雖然經營古玩,但賣的基本上都是現代工藝品,因為怕吃虧上當也很少收古玩。
不過,到是古玉和成品玉石的買賣成了他主要的收入來源,畢竟十幾年的採玉生涯下來,不僅讓他在和田玉的鑑定上積累了豐厚的實踐經驗,而且也積累了很雄厚的人脈關係。所以,他能夠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