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難得的調整期;這段調整期對於八路軍、新四軍而言無疑是極重要的。
自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八路軍、新四軍等**領導的抗日武裝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明顯的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抗戰爆發之後的第一年;這一年;八路軍的兵力只有三萬餘人;新四軍更只有不足萬人;不過;這四萬人全都是從十年內戰中打出來的老兵;可謂身經百戰;所以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這些老兵甚至敢於跟小日本拼刺刀並且不落下風。
第二階段;便是後續三年;這三年八路軍、新四軍由於奉行獨立抗戰的大戰略;主動深入淪陷區開展敵後鬥爭;兵力開始急劇膨脹;既便岡村寧次上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後;對華北的八路軍造成極大損失;八路軍也仍有二十萬人;新四軍也發展到了十萬人之眾
不過;兵力規模急劇擴大的代價就是老兵比例急劇下降;戰鬥力急劇下降;這也是去年岡村寧次上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之後;八路軍遭受極大損失的重要原因;因為新擴充的八路軍無論戰術素養、訓練水平還是戰鬥意志;都遠無法跟老兵相比。
所以說;皖南事變之後的調整期;對於八路軍、新四軍來說可謂無比重要;因為藉助這段難得的調整期;八路軍、新四軍可以藉助清剿淪陷區的會道門武裝來訓練部隊;這麼做;既可以增加部隊的戰鬥經驗;又可以補充武器裝備;更可以擴充部隊規模;可謂是一舉三得
皖南抗日救**也同樣迎來了一段相對平穩的時期;小日本第ll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因為錦江會戰慘敗;已經遭到解職;新上任的第ll軍司令官阿南惟幾要比園部和一郎聰明些;他果斷放棄對上高側翼的攻擊;重新將進攻重點指向了長沙
毫無疑問;阿南惟幾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上高側翼早已經被薛嶽經營得固若金湯;但是作為防禦支撐的長沙以及左翼的常德地區;卻相對空虛;阿南惟幾將主攻方向轉向左翼;就有很大可能將第九戰區的**精銳各個擊破。
而事實上;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阿南惟幾也的確實現了他的戰術意圖;包括第74軍在內;薛嶽第九戰區的四個最精銳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