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4 / 4)

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讓它的心臟跳動起來,整個系統才能夠正常工作。

在電腦中,用於cpu或者其他外設作為頻率源的時鐘訊號發生器是一顆頻率為14。318mhz的晶振(石英晶體振盪器)。自從pc誕生之日起就是這個頻率,後來的pc為了相容以前的pc,也一直將這個頻率給沿用了下來,成為了業界標準。

但是,在大腦中,又應該以什麼頻率源作為時鐘訊號發生器呢?

這第一步就將林鴻給難住了。

按照他的想法,他要利用大腦現成的硬體基礎,直接在上面執行軟體即可。

他想來想去,暫時只想到兩種可以用來作為頻率源的訊號。

第一種是心臟跳動的頻率,也即脈搏的頻率。

這本來就是人體的動力源,心臟跳動讓血液不斷在人的體內迴圈,從而實現各種新城代謝和能量交換。

用它作為頻率源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林鴻將其否決了,因為有一個致命的影響因素——頻率。

心跳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幾乎接近一秒一次,用它來作為超腦系統的硬體頻率,那這個系統基本上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要知道,這個頻率就相當於是cpu的頻率,用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每秒運算多少次加法計算。

根據摩爾定律,微處理器的效能每隔十八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pc機自誕生之日起,其主頻就是以khz為單位的。而時至今日,pc機的cpu主頻都已經達到了133mhz的級別。

如果林鴻選擇心跳作為他的超腦系統的硬體頻率,那超腦系統的運算速度簡直可以用蝸牛來形容。做上一個加法運算都要一秒,如果做乘法運算,則至少需要好幾秒,因為在計算機中,乘法運算是分解為多個加法運算來進行的。

更不用說其他更為複雜的圖形計算了。這樣的運算速度簡直無法忍受。

林鴻想到的第二個頻率源,便是大腦的腦電波。

人身上都有磁場,並且人思考的時候,磁場會發生改變,形成一種生物電流透過磁場,而形成的東西,就是“腦電波”。腦電波與十九世紀末,由德國的生理學家漢斯*柏格發現。

現代醫學上對腦電波已經有了廣泛的臨床應用。

在腦電圖上,大腦可產生四類腦電波。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當然,這四種型別的波的分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其中,頻率越高則代表大腦越活躍。例如興奮或者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